《拿破仑》:风中凌乱、出离愤怒,雷老爷子你乳法果然是专业的
雷德利·斯科特导演、大卫·斯卡尔帕编剧、华金·菲尼克斯主演的英语电影《拿破仑》,是一部混乱不堪的大片。完全没有走入拿破仑的内心,他是从何从科西嘉的小贵族成长为影响欧洲最重要的角色,在这部电影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即便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几乎一半的剧情在拿破仑·波拿巴皇帝和皇后约瑟芬的八卦故事里打转。哪怕后来他们离婚之后,拿破仑依然像个受伤的、病态的、失落的、偏执的男孩一样,需要不断的向前妻倾诉才能获得压抑的满足,电影中的拿破仑,需要延迟满足。
他的战争,是为了法国吗?是为了正在崛起中的资产阶级的光荣权力吗?是为了将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吗?显然不是的。《拿破仑》里有溢出的爱情、散乱的军事,却没有足够的政治、人文,法国的文化和法律在哪里呢?“打下大大的江山”,这个终极追求,必须说清楚。否则,一个帝国的君主与铜锣湾的杠把子,就没有精神上的区别。拿破仑之所以成为拿破仑,不是他的爱情和战争,而是他以第一执政和皇帝的身份,舒展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不仅仅在法国。
苹果公司投资两亿美元制作的《拿破仑》,全然没有《天国王朝》《角斗士》等斯科特导演前作的魅力,掉落为耗费奢靡的野史传记。《拿破仑》严重违背了基本史实,将拿破仑波澜起伏的一生,他的光荣与梦想基本上遍寻不见,简化为不知所谓的爱情迷思、求子狂魔,所有的战争都堕落退化为网红打卡式,某些段落甚至有特瑞·吉列姆导演的《巨蟒与圣杯》的滑稽感,果然英国人辱法果然是传统技能。土伦战争的初露头角、在埃及战争的半路跑回、奥斯特里茨的冰河会战、莫斯科的大火、滑铁卢的溃败,流水账里,多数是浮皮潦草的呈现,虽然时而有大导演的华彩表现,但是瑜不掩瑕。
在电影的流畅度上,《拿破仑》无法与《异形》《角斗士》相比。就是在皇帝野史风流片,那还不如李翰祥导演的几部《乾隆下江南》,起码李导演的主题思路是明确的,娱乐效果也是杠杠的。法兰西帝国的“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也难怪法国观众和媒体的愤怒。风中凌乱、出离愤怒,雷老爷子你在讲啥,是众多法国人看完之后的情态。与《末代皇帝》《莫扎特传》《甘地传》《亚历山大大帝》等同等题材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观众无从在这版《拿破仑》电影里获取审美的愉悦、对历史的沉醉或反思。
《拿破仑》结尾,以字幕的形式记录了废帝的遗言。“法国、军队、约瑟芬。”作为麦格芬的约瑟芬,显然承受不起这个重任,她的人格不值得拿破仑如此的衷情,观众难以理喻她究竟是为什么吸引了拿破仑。虽然不至于是无中生有的创造,然而电影主创的主题选择却是扎扎实实的跑偏了,按照编剧的说辞“雷德利想拍拿破仑,叫我写本子,我就去看了一本短传记,传记里最吸引我的就是和约瑟芬的部分。我就跟雷德利说我要写一个战场上无敌、情场上无能的男主,雷德利很喜欢。”嗯,这大约就是全球最贵的同人创作了,早已经死去的约瑟芬在旁白中说“我让你走向自由,也走向毁灭,下一次我将成为皇帝。”
这思路比张艺谋监制、冼杞然导演的《西楚霸王》还要历史虚无主义。然而《拿破仑》却没有达到《西楚霸王》、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周晓文导演的《秦颂》的高度、复杂性。当《拿破仑》电影结尾之前,孤寂且自信的拿破仑向流放地的侍女显摆他毁灭了莫斯科的时候,得到的回怼是“我相信是俄罗斯人烧掉了它,这是常识。”好吧,英国人、美国人再一次伤害了法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