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娱现状与限韩令的博弈:文化自主权的坚守

阎宇澄说 2025-03-26 06:31:45

近年来,韩国娱乐圈(以下简称韩娱)对“限韩令”的试探似乎成了固定的“周经话题”。无论是业内人士的公开喊话,还是媒体曝光的种种数据,都在反复提及这一话题。最近,韩国知名制片人宋炳俊也加入了这一队伍。作为经典韩剧《宫》的制作人,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自己制作的两部新作品在韩国完全找不到买家,像他这样的制作人还有很多,现阶段大家只能祈祷“限韩令”能够早日解除。

宋炳俊的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而与之对应的,是媒体曝光的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韩娱的现状,也让网友们感慨万千,许多人甚至调侃韩娱“又来中国乞讨了”。透过这些数据,我们也能深刻感受到保护本土文化、维护文娱市场的重要性。

限韩令前的辉煌与限韩令后的困境

2016年,韩国向中国销售了1100亿韩元(约7500万美元)的媒体内容。也就是说,在“限韩令”之前,韩娱仅用一年时间就从中国市场赚走了5.4亿人民币。然而,自从2016年中国实施“限韩令”后,韩娱的辉煌迅速褪色。面对失去了的中国市场,韩娱不得不转向欧美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韩娱开始与网飞(Netflix)等外国平台合作,开放本土市场。像《鱿鱼游戏》《黑暗荣耀》等剧集都是网飞主导的作品。这种合作模式虽然为韩娱带来了新的资本和机会,但也意味着韩国文娱产业逐渐失去了自主权。欧美资本的介入,使得韩娱在创作和发行上越来越依赖于外部力量,本土市场的活力逐渐衰退。

时间来到2025年,韩娱的全面衰退已经显而易见。根据相关数据,韩国传统电视台预计全年播放的剧集不到60部,同比降低了50%;韩国电影全年票房甚至不及2019年的一半,院线股价相较于“限韩令”前的峰值更是缩水了94%。这一系列数据都在表明,韩娱不仅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甚至已经走到了悬崖边缘。

对中国市场的觊觎与网友的抵制

面对如此困境,韩国娱乐公司开始盘算,如果他们能够重新进入中国市场,韩娱或许还有复苏的机会。根据他们的估算,进入中国市场后,韩娱的销售额有望提升20~30%,约合3400万美金,折合成人民币相当于2.4亿元。

然而,2.4亿元在中国的娱乐市场中显得微不足道。如今,即便是冷门档期的电影,票房破2亿也属于正常发挥;如果一部热门档期的电影票房只有2亿,那几乎可以说是“大扑特扑”了。即便是国产剧市场,2.4亿在现如今的影视寒冬中也只能算是几部戏的流水。换句话说,韩娱即便重新进入中国市场,也未必能获得他们预期的收益。

更何况,中国网友对韩娱的态度也极其明确——坚决抵制“限韩令”的解除。网友们普遍认为,韩娱当初主动放弃了中国市场,自愿接受欧美资本的入侵,如今市场变差、赚不到钱了,又想回头来中国圈钱,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韩流文化的弊端与文化自主权的坚守

韩流文化虽然一度风靡全球,但其本质上属于快餐文化,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其说韩娱的流行文化发达,不如说他们擅长包装和营销,通过将“五分”宣传成“八分”来对外输出。然而,这种文化输出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

首先,韩娱的明星自杀率居高不下,霸凌文化盛行,所谓的“影帝”“视帝”中,许多人要么涉嫌违法犯罪,要么人品低劣。这样的文化环境不仅对韩国本土的年轻人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对中国的年轻观众造成了不良引导。迄今为止,仍有部分中国粉丝在为已经“翻车”的韩国艺人辩护,这正是韩流文化带来的余毒。

其次,韩娱对中国的态度也令人不齿。他们一边觊觎中国市场,想要通过捞金圈钱来挽救自身;一边却在偷窃中国文化,并对其进行污蔑和歪曲。例如,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不仅偷汉字、偷螺钿艺术,还借此获得了部分中国观众的追捧。这种行为无疑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也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网友的反感情绪。

网友的态度:坚决捍卫文化自主权

面对韩娱的种种试探和觊觎,中国网友的态度非常明确——坚决抵制“限韩令”的解除,甚至希望这一政策能够无限期地进行下去。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如果想要友好交流,我们当然是欢迎的。但如果是因为韩国市场变差了,赚不到钱变穷了,就想来中国圈钱,那我们还是继续‘限韩’吧。”

这种态度背后,不仅仅是对韩娱的反感,更是对中国文化自主权的坚定捍卫。随着《哪吒2》等国产作品在全球市场上的成功,中国文娱产业逐渐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与其将资金和资源输送给韩娱,不如继续支持本土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娱产业的崛起。

结语

韩娱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他们自身选择的结果。当初他们主动放弃了中国市场,接受了欧美资本的入侵,如今市场衰退、经济困难,又想回头来中国圈钱,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可接受的。而中国网友的坚决抵制,正是对文化自主权的坚定捍卫。

限韩令不仅仅是一项政策,更是中国文娱产业发展的保护伞。只有坚守文化自主权,才能真正实现文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那些觊觎中国市场的韩娱来说,与其试图通过“乞讨”来挽回颓势,不如反思自身,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策略。否则,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3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