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罗勇 文/图
8月26日,武陵区丹洲乡“艺丹沅”文艺部落艺禾文创农场迎来一批珍贵的客人,来自台湾的30多位少数民族代表在此体验了常德麻质画制作,欣赏常德丝弦、石门土家族摆手舞等节目。从去年底开始,这里已成为一家多元化的传统文化研学体验文创基地。
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在艺禾文创农场合影
丹洲乡地处常德市西郊,被誉为“闹市中的诗和远方”。近年来,丹洲乡积极探索实践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引入一批从事文艺创作的“新村民”,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艺丹沅”文艺部落,依托“文化+”产业的联动和带动效应,赋能乡村振兴。
自2019年起,丹洲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对以义渡村和丹砂村为中心的105处闲置房的有效利用统筹施策,引入从事文化艺术类的租客入驻。3年间,55户“新村民”群体打造39家风格各异的田园小居,“艺丹沅”文艺部落由此诞生并壮大。
在常德市城区经商的李源2023年与朋友到义渡村开办起了艺禾文创农场,“这里原来是一家养猪场,后面经过我们一番改造,现已成为常德市图书馆在丹洲设立的分馆。”李源指着农场外墙上的改造前后对比图介绍道,“我们努力将麻质画、皮影戏、扎染等传统文化与研学体验相结合,开辟一条非遗活态传承新思路。”眼下农场的红火经营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让村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
在“艺丹沅”文艺部落乡间·相见文艺小院举行的大合唱节目
进驻后的新村民,积极参与艺术乡建,把书法、陶艺、木雕等传统文化植入乡村,把民谣音乐、咖啡等现代业态带进乡村。传统与现代的邂逅,在自然村落接连发生。一场场乡村音乐节、读书会、艺术沙龙,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还吸引大批市民下乡体验艺术疗愈。随着这些充满文艺气息的体验项目从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布出去,“艺丹沅”文艺部落的影响力迅速扩大,丹洲乡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乡”。
丹砂印象民宿
“艺丹沅”人气越来越旺盛,也吸引了原住民返乡创业。家住丹砂村的杨勇外出打拼多年,2021年,他回到了家乡斥资将老屋打造成精品民宿——丹砂印象。“现在每到节假日,‘艺丹沅’的几个热门小院都是爆满,我们一直提倡客源共享,抱团发展,客人来了,我会带他们到‘艺丹沅’整体游上一圈,这样游客的体验丰富了,大家口口相传,丹洲的名气就打响了。”杨勇表示。
除了产业带动,丹洲乡还依托“艺丹沅”文艺部落的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打造“村”“民”利益共同体。“新村民”的入驻,带动了村民家门口的务工,增加了农副产品的出路和村民的收入,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丹洲乡推动成立农宅合作社,打造“宅屋所有人+新村民+合作社”的模式,建立“361”利益共享机制;其次,丹洲乡利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集体参与”的模式,由政府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新村民及企业进行文旅项目投资,实现乡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丹洲乡先后引入文旅投资项目13个,投资额近3100万元,乡村生活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每年有近5万人次前来观光。“艺丹沅”文艺部落更是于2023年被国家乡村振兴局评为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游客在丹野花田农场消暑
接下来,丹洲乡将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城郊振兴样板,利用好新业态、新场景,继续以各具特色的文艺小院为推手,整合全域文化+旅游、非遗+旅游等文旅资源引领丹洲高质量发展。同时,丹洲乡积极发展长湖村的常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明月社区的金丹农场、夹街社区的丹野花田农场和多肉植物园等一批农文旅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提升丹洲乡新业态、新场景的品质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