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构思在我心中已久,却始终未能动笔。
并非因为我害怕写作的困难,而是因为这种情感太过深刻,使得每一个字都让我心生共鸣。
当下,哪吒俨然成了文化热潮的象征,这一经典动画自1979年首映以来,竟在“教育内卷”和“鸡娃焦虑”的时代,成为了凌厉的当代社会镜子,映照出无数家庭的困境。
在我回忆起初次观看哪吒1的时刻,尤其铭刻在心的是李靖用乾坤圈锁住哪吒脖颈的情景。
而旁边的父亲不自禁地感慨道:“这不就是在说给儿子报奥数班的我吗?”
这句平淡的感叹,恰巧道出了影片跨越数十载仍旧直戳人心的秘密。
它无情地揭开了中国家庭教育中“以爱为名的控制”的面纱,借助神话的外衣探讨了一个现代命题: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究竟是一场需彼此救赎的修行。
除去传统的桎梏哪吒电影初始处有个情节,切实反映了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为你好”的教育模式。
在电影中,李靖作为大将军,发现刚出生的儿子哪吒具有神力时,非但没有欣喜,反而认为他是“灾星”,急忙用乾坤圈限制孩子的潜能。
这正如当今时代许多家长所做的,他们往往在看到孩子展现出独特的兴趣与才华时,并没有因材施教,而是依照自身的认知强行压制。
大多数父母希望将各式各样的孩子都束缚在同一模具之下,犹如流水线打造的零件。
他们希望所有孩子都在数学、英语、音乐上表现出色,而毫无察觉地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天赋与兴趣。
在这种大环境下,不乏海淀的家长们利用Excel规划孩子的课外班,甚至那些江浙的工厂主还在送初中女儿学习MBA课程。
对于三岁孩子简历长达15页的现象,更是令人瞠目结舌,这些实际上的“精心设计”,不过是在用金箍棒画地为牢。
随之而来,许多孩子的特长被掩盖,就如同哪吒被锁住的神力,最终只会产生逆反心理。
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其实与李靖用乾坤圈禁锢儿子的举动并无二致。
正如教育学者李玫瑾所说:“太多父母把子女当作待组装的产品,而非有灵性的生命。”
相比之下,殷夫人呈现的是中国式母亲的另一面。
她在深夜缝制混天绫,令我们深受感动。
然而,细细揣摩,她的行为逻辑似乎有些复杂。
一方面,她默许丈夫对儿子的限制,另一方面又通过“自我感动的付出”来补偿孩子。
这种情感的撕裂,犹如现实生活中几个“鸡娃妈妈”的缩影:白天逼孩子刷题到深夜,夜里又因内心愧疚而默默流泪。
心理学家徐凯文指出:“过度牺牲的父母,往往会将沉重的道德债务施加给孩子。”
哪吒那句“一人做事一人当”,何尝不是对父母牺牲主义的沉默反抗?
当哪吒自刎后借助莲藕重塑身体时,蕴藏着东方文化哲学的深意:莲藕空心却能挺立,恰似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的“教育应保留人性的天然缝隙”。
看看成都“神仙母女”王艺瑾的故事,便能体会到开明与支持的重要性。
王艺瑾的母亲鼓励她放弃保送清华的机会,而去选择相对冷门的考古专业。
因为她觉得女儿在触碰青铜器时,眼中闪烁着光芒。
与那些坚持逼孩子学习金融、医学的家长截然相反,王艺瑾的母亲懂得寻找孩子真正的光芒,而非强迫她遵循社会预设的“成功模式”。
这样的母亲何止让人羡慕,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自然能够获得成功。
在哪吒1中,陈塘关百姓对于哪吒的群体敌意,让当局者误入歧途。
从孩童们投掷臭鸡蛋到商户闭门谢客,无不勾勒出福柯所描述的“规训社会”微观模型。
这种群体偏见在当代转化为更隐蔽的暴力表现,比如海淀家长群的“牛娃攀比”,相亲市场的“学历标价”,及HR手中冷冰冰的“第一学历过滤器”。
显然,电影展现了另一种可能,哪吒的最终拯救正是当初那些骂过他、恐惧过他甚至曾伤害过他的陈塘关百姓。
这让我想起被感动中国的脑瘫诗人余秀华,她在《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中写道:“人间曾给我痛楚,但痛楚也曾让我获得翅膀。”
灵珠转世的敖丙,则是另一个更深的思考镜像。
龙族将所有逆鳞铸成“万龙甲”迫使他“考状元”的情节,恍若当代“小镇做题家”困境的神话诠释。
北大的徐毓才教授研究显示:名校优等生中抑郁症发病率是普通学生的2.3倍,这也正是因为他们背负着“全村的希望”。
当敖丙在正与邪的斗争中苦苦挣扎时,观众所见的不仅是神话中的人物,更是那些被“虎妈狼爸”逼至崩溃的琴童与竞赛生。
他们的遭遇正应在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警告:“教育不是模具铸造零件,而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作为影片中最为复杂的反派,申公豹的堕落轨迹则深具现实意义。
他虽已修炼成金仙,却仍因妖族出身而受到歧视。
在现代社会中,所体现的“玻璃天花板”效应更是愈发明显。
许多顶尖投行的“target school”名单、某些单位的“三代清白”招聘规定,皆在重演“出身决定论”的悲剧。
再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当哪吒面对敖丙试图水淹陈塘关的举动时,他并没有选择报复曾伤害过他的人,而是坚定地吼出“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种超越仇恨的格局,和感动中国的“北大保安队”形成了一种互文。
过去20年里,北大500多名保安成功考上大学,张俊成更是成为职校校长,通过知识改变自身的命运。
重温《哪吒》,最令我震撼的也许并非是哪吒屠龙的英勇壮举,而是李靖最终的觉醒时刻。
他颤抖地摘下哪吒脖间的乾坤圈,这个动作正隐喻着所有父母最艰难的功课:承认孩子是独立的生命,而非自己的艺术品。
在深圳某小学的亲子观影会上,一位母亲流着泪分享道:“原来我和孩子都是哪吒。
他被作业困住,我却被家长群绑架。”
或许,这正是影片的现实意义:让父母意识到,教育并不是雕刻玉石,而是唤醒种子内在的力量。
亲子关系也不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而是两代人共同打破命运锁链的盟约。
当银幕上哪吒脚踏风火轮冲破云霄的瞬间,愿所有父母能够听见灵魂破茧而出的声音,那并非叛逆的宣言,而是生命本应有的呼啸。
结语《哪吒》的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关于成长与牺牲的动人画面。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复杂而真实的情感世界。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在这部影片中找到自我反思的契机,真正理解育儿的本质。
不再是单纯的控制,而是给予孩子自由与成长的空间。
当所有的束缚都能被打破,孩子的未来才将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