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亮剑》里的李云龙,这个角色绝对算是深入人心了。
他的豪放和直接,堪称一把直插敌人心脏的尖刀。
这样的描述显得非常贴切,仿佛他行事风格的缩影。
他的性格简单直接,行事雷厉风行,常常让人拍手称快。
不过除了李云龙,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角色,那就是他的岳父田墨轩。
这个人的形象复杂多变,令人捉摸不透,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
一开始,我对田墨轩的印象并不怎么好。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他给李云龙这个直来直往的人添了不少麻烦。
面对李云龙这种大大咧咧、直截了当的人,田墨轩身上那种仿佛“我很了不起”的书生气总让人觉得他高高在上,老是炫耀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弄得人直犯嘀咕:这家伙怎么这么自以为是呀?
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个人物逐渐展开,情节也是一波接一波,让人目不暇接,我对他的感受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看到田墨轩展现出超出常人的智慧和远见。
这老爷子的确有过人之处,他的那些高瞻远瞩的言论以及对社会前途的深刻关心,让我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举个例子吧,他一再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那种前瞻性的视角确实让人动容。
越是深入地了解他,我越是觉得一种莫名的违和感涌上心头,好像这老头从未来穿越过来了似的,有些观点实在是太现代化,让人觉得和当时的环境不太相符。
小说中背景设置表明,田墨轩住在苏州,他和妻子都是江南望族出生,常常在报纸上抨击时局。
想象一下,1949年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一个敢于在北洋和国府时期公开批评时局却没有任何政治派别的文人,居然能在那个动荡年代里活得挺好,住大宅子,有佣人伺候,这怎么看都像是白日梦。
我总觉得这段历史设定很难自圆其说。
试想,如果田墨轩真的是铁骨铮铮的文人,敢在报纸上揭露日寇恶行、反对汪伪政府的卖国行为,那么在抗战时期,他不可能保住家产。
一旦暴露,他的家庭早就四分五裂了。
但据小说中的描写,田墨轩一家在苏州这个敏感地带居然能安然无恙,这不仅让人疑惑,这设定真的符合实际历史情况吗?
当然,有人可能会提出,田墨轩一家在苏州沦陷时或许是西迁了,把家产带走了,抗战胜利后又回来收复了一部分家产。
但这里又冒出一个疑点,国府统治下的苏州比汪伪时期更乱,经济崩溃,士兵以“荣军”为名大肆抢劫,而抗战胜利后这种局面更是雪上加霜,一个普通文人是怎么在这种环境下安然无恙的呢?
即便他真的运气好,九死一生逃过了这些劫难,后来的设定又让人摸不着头脑。
根据小说的描述,田墨轩在劳改期间竟然能把自己有限的粮食分给他人,这更是让人想不通。
这位在抗战时期能够保住家产的文人,为什么后来会如此贫困,甚至饿死在劳改场?
这中间的矛盾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时候,他的那些“高瞻远瞩”的言论的确挺有道理的,比如他说军队过多,应该重视经济建设。
这种说法在现代会觉得非常合理,但要放在五十年代那个背景下,大战一触即发,这种言论无异于马后炮,事后诸葛亮。
田墨轩的认知经过现代滤镜,这确实带来了一种莫名的违和感。
田墨轩在建国初期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批评也是显得有些过时。
当时中国实力不足,国外环境复杂,外交上不得不向苏联靠拢,这是历史背景下的选择。
而田墨轩从现代人的视角来评价当时的外交政策,怎么想这个也非常出戏。
田墨轩这个角色,让人觉得他几乎就是作者的化身,带着现代人的观点和见解穿越到了那个年代。
作者通过田墨轩这个人物用现代人的视角评论那个时期的事件和决策,有点估量错了水平,难怪他在网络上的风评会如此不堪。
看到田墨轩最终的命运,我不禁为他感到唏嘘。
尽管他拥有远见卓识,但在那个多变的时代,他的理想和现实是不断冲突的。
他的观点虽然高深有理,但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往往难以触及人民的疾苦,因而他的形象总显得格格不入。
田墨轩并不是一个坏人,他的智慧和见解确实是存在的,但他显得脱离实际,总是高高在上的样子。
他对时代的分析和见解虽然有道理,但无法在现实中施行,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也让读者的评价变得复杂起来,一边是佩服他的见识,另一边又有一种深深的厌恶。
田墨轩最终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
他们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得他们的生活显得既高贵又悲凉。
知识分子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命运,如同大江中飘零的浮萍,充满了无奈和悲伤。
总的来说,田墨轩这个角色虽然让人记忆深刻,但他确实存在哪些内在的矛盾,显得他的形象脱离了现实。
然而也正是这种矛盾,使得他显得更有深度,成为一个让人讨论和思考的重要角色。
通过田墨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更是得到了关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深刻反思。
田墨轩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时代和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契机。
他带来的矛盾与思考,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故事情节,为整部小说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