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上海的近现代杰出人物简介(第八篇)

冬小宋啊 2025-03-27 09:14:27

陆诒(1911年8月14日—1997年1月9日),字翼维,出生于今上海市闵行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和上海市副主委。早年肄业于上海私立民治新闻学院,并于1931年进入上海《新闻报》画刊编辑室实习。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他第一时间赴前线报道十九路军抗击日本的事迹。战争结束后,他以《新闻报》记者名义,先后赴热河、绥远、河北、四川、西康、福建、广西等省采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赴卢沟桥和上海战场报道前线战讯,并转入《大公报》,被派赴太原、延安等地采访。1938年,他在汉口《新华日报》担任编委兼采访部主任,亲赴前线报道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后又赴晋察冀等地报道华北敌后战场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新闻日报》编委兼采访部主任、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理事和复旦大学新闻系兼职教授。

顾学裘(1912年2月13日—2011年8月2日),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药剂学家和药学教育家。1936年毕业于上海中法大学药科,在国立药专任教8年,后于1945年考取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公费留学。1947年获得伦敦大学药学士学位并回国,在浙江大学任副教授,解放后在浙江医学院任教授、药学系主任,并兼任浙江第一制药厂首任厂长。1955年调至沈阳药科大学工作,是首批辽宁省优秀专家。其在药物制剂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著作对中国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抗癌药物新剂型——多相脂质体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主编了国内首部《药剂学》和大型参考书《药物制剂注解》,造就了阵容强大的药剂学专家群体。

顾德欢(1912年—1993年7月21日),又名张瑞昌,出生于江苏青浦县上达桥村(今属上海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秋进入燕京大学学习。1937年“七七事变”后返回上海,担任上海民德难民收容所副主任、中共支部书记及中共江苏省委难民工作委员会委员。1938年冬,他担任中共青东工委书记,领导上海周围地区和浙东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工作。抗战胜利后,担任新四军第一纵队政治部宣教部长。1946年调回上海,担任中共上海外县工作委员会委员兼中共淞沪工委书记。1947年,他再次到浙东工作,担任中共浙东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为恢复和重建浙东游击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历任杭州军管会文教部长、宁波军管会副主任、中共宁波地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并在中国科学院担任多个重要职务。

安子介(1912年6月26日-2000年6月3日),祖籍浙江定海,出生于上海。中国香港知名实业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爱国人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早年就读于上海圣芳济学院经济系。1938年就职于香港一家进出口商行。香港沦陷后,他于1941年离港辗转到重庆,在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工作。1949年返回香港定居,并与友人合办中南公司和华南漂染厂。他在香港的纺织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担任香港棉纺业同业公会主席,并在多家公司担任董事,包括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上海商业银行等。

杨彭基 (1913年—1999年),上海人。航空工程学家,航空教育家,我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学科的创建人。1931年,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并考入清华大学。九一八事变后,他深受国家危难的影响,决定走“航空救国”之路,并于1933年前往比利时学习航空工程。在比利时学习勤奋,成绩优异,获得了列日大学飞机设计工程师学位,并在勒纳尔飞机制造厂实习。回国后,积极参与国内航空事业的发展。他是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的奠基人,是“延安一号”飞机的总工艺师,是国内最早开展飞机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先驱,是CAD/CAM学科方向的开拓者。他培养了中国首个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博士,并荣获多项荣誉。1993年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证章。

毕季龙(1914年—2007年),原名庆芳,原籍江苏仪征,生于上海。共和国外交家。1932年毕业于扬州中学,193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财政系。毕业后,先后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任职,担任科员、会计课课长、会计处长等职务。1939年,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抗战胜利后,赴美留学,1948年在乔治·华盛顿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投身外交工作,曾担任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处长,参与朝鲜板门店谈判。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国际法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等职。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作为外交官参加多次国际会议。1979年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主管规模最大、基金最多的技术合作发展部。

吕炳奎(1914年1月3日-2003年12月10日),上海嘉定人。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医司令”。15岁拜师名医汪志仁,经过5年苦学,精通内外妇儿诸科,19岁挂牌行医,医术精湛,声誉卓著。1938年,他弃医从戎,参加革命,变卖家产组织嘉定外冈游击队,并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民族的解放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重返中医领域,历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卫生部中医司司长等职。他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医院和中医进修学校,编写了27种中医教材,培养了数百名中医师资,为中医教育和发展奠定基础。

孙俊人(1915年11月15日—2001年6月19日),江苏省松江县(现上海市松江区)人。少将军衔,电子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国将军中唯一的院士)。193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同年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延安通信学校任教员。随后,他在中央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担任副厂长、厂长,并在三局技术研究室担任主任。1949年,他进入北京,担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兼技术处处长。1952年,他组建了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创办全国第一个雷达工程系,并制定通信、雷达专业的训练计划和教学大纲。1960年,他晋升为总参通信兵部副主任兼科技部部长,并负责组建第十研究院。1965年调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主持组建了我国四大电子工程院校。

朱显谟(1915年12月4日—2017年10月11日),上海崇明人。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和国土整治研究。他是黄土区土壤及土壤侵蚀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他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即“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效益,为黄河中游泥沙治理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凡(1915/1916年—1996年3月29日),原名顾德熙,上海市青浦人。19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担任中共青浦县委委员、组织部长兼民运部长,并参与组建青东后备队总指挥部。1941年初,到达延安,进入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1946年,任中共上海淞沪工委书记兼浦东工委书记,组建浦东人民解放总队,并兼任总队长。1948年,他率队南渡到浙东四明山游击根据地,担任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五支队政治委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率领人民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扩展了游击区。建国后,历任中共临安地委书记、浙江铁工厂党委书记、省机械厅副厅长等职。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上海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本文所写杰出人物出生地,是按现在的行政区划编写)

举报

评论 0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