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科技的副作用也逐渐展现。除了各种软件时刻监控着你的隐私之外,人脸数据也成为了企业们非法围猎的资源。
昨日,#小鹏汽车6个月采集43万张人脸照片#的消息登上热搜,引起广泛讨论。
小鹏不无辜,服务商更猖獗
根据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处罚决定书,小鹏汽车向第三方公司购买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设备22台,安装在旗下共计8个门店。
小鹏汽车借助算法,对所收集的顾客面部数据进行识别计算,进行门店的客流统计和分析,包括进店人数、男女比例、年龄分析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
小鹏汽车因侵犯消费者权益,被罚款10万元,并被责令整改。
对此小鹏汽车回应称,此次事件是因为对相关法律条款的不熟悉,误采购并使用了违反相关法律条款的第三方供应商(悠络客)的产品。此前门店通过自查已经撤下设备并删除照片。
那么,这个第三方供应商又是什么来头?
其实在今年央视的315晚会上,就已经曝光过相关信息。
据晚会报道,科勒旗下卫浴门店安装万店掌公司的人脸识别摄像头,抓取包括性别、年龄在内的个人信息。与此同时,无锡一家宝马4S店、MaxMara旗下一家店铺等均存在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收集人脸信息等问题。
调查显示,悠络客、万店掌、雅量科技和瑞为技术都为不少商家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
商家真的不知道这些摄像头供应商都是做什么的吗?
从处罚文件中可以看到,小鹏汽车的“误采购”从2019年就已经开始了,此时再说自己对相关法律条款不熟悉,未免有些推卸责任。
其实,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小鹏回应中的另一句话:“此次市监局处罚的商家众多,均为使用了第三方软件的客户。”
或许小鹏汽车想表达的是,自己犯下的只是“许多商家都会犯的错”,这种无心之失可以被原谅。
但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意思却是,即便在315晚会曝光过后,这些违规收集人脸的第三方摄像头及其配套系统,依旧在被许多商家使用着。
人脸识别背后的利益链
屡禁不止的背后,必然是利益的驱使。
去年一位顾客带着头盔去看房的短视频流传甚广,看似搞笑的视频却牵扯出了许多房地产门店侵犯客户个人隐私的行为。
购房者为了不让售楼部认出自己,不得不带上头盔,其实主要是为了避开售楼部的人脸识别系统。
房地产内部会将客户氛围“渠道客户”和“自然到访客户”,如果客户通过中介来看房,不但中介可以拿到佣金,客户本人也可以得到一定优惠。
看房的客户只要去过一次售楼部,人脸信息就会记录在案,同时匹配你留下的其他信息,这些行为均没有经过本人同意,属于侵权行为。
从房地产公司的角度来说,将看房者确定为自然到访的客户,就不用付那一份中介的佣金。
但事情还不止于此,房地产还会根据用户的信息确定优惠力度,做最后的销售定价,差价最多可达30万元。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多地针对房地产企业的人脸识别系统使用问题做出了规定和查处。
而现在各商家爆出的人脸识别问题看似无直接后果,但用于客户分析的数据是否会导致买方的经济损失还未可知。
此前的各类互联网平台爆出的大数据“杀熟”事件还历历在目,订酒店、打车、购物,老用户反被歧视,同一商品不同价格,平台通过加价,从每个顾客身上榨取最大利益,而消费者却毫不知情。
人脸识别技术的初衷是辅助个人身份的核验,但现在许多商家使用相关技术却是在将顾客的个人隐私,作为辅助他们销售的数据使用。
这些数据的采集未经客户同意,在事实上也造成了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等,进一步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把技术关进笼子里
技术改变着我们的使用习惯,同时也给了企业们可乘之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法》于2021年11月11日起实施。其中明确处理生物识别、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
但在立法和整改背后,我们个人的维权意识也需要逐渐增强。
首先,商家的“价格歧视”行为其实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化操作,并不一定都是负面的,根据不同顾客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定价,类似于传统贸易中的讨价还价。
如果顾客愿意多用时间去还价,那么就能得到更低的价格,而对价格不敏感的客户则会用更高的单价去购买。
但现在的问题是,顾客对商家的定价策略并不知情,这种价格区分并不是建立在自愿和公平的基础上,而是由卖方单方面决定。
所以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有必要要求平台明确说明自己的定价策略,让同意的人进行消费,不同意的人则可以选择放弃使用。
同时这种定价必须有一致性,不能原先宣称老用户比新用户有更多折扣的情况下,后续又修改规则侵害老用户原有的权益。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企业在使用用户数据时,必须征得我们的同意,并做好应有的提示工作。
企业收集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是否经过脱敏化处理,收集后究竟用来做了什么,这些都是被获取信息的用户有必要知道的。
如果用户不同意,企业就不应当,也没有权力收集这些信息。
即便是对具体数据做出了约束,说明和提示的有效性也应该被注意。
此前“洗澡时不要刷脸支付”、“人脸识别要穿衣服”的科普被大家所注意,才有许多人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在刷脸时的一举一动已经被他人看光了。
手机软件在人脸识别时,虽然只在屏幕上展示一个圆圈的画面,但后台审核人员实际看到的画面却是整个摄像头拍摄的画面,比你想象中的范围大得多。
这个问题的出现其实也是画面的引导性过强,且企业未做到应有的提示,用户并不知道人脸识别的采集范围,剥夺了他们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
在这个技术被滥用的时代,人脸识别技术依旧存在一些风险,用户对于开启某种权限的设置还是要谨慎。
遇到需要开启的情况,也最好先去了解一下相关信息再做决定。
即便现在的互联网行业并不规范,还有许多企业做着侵犯个人隐私的事来牟利,但作为用户和消费者,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权益,并勇敢去发声。
只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这个问题,自发地监督和维护,技术才能真正被关进笼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