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在库尔斯克闪击战中的“马基洛夫卡”行动

小心我吐你 2024-09-10 09:42:16

对苏军军事学术学说陌生的读者,肯定会对“马基洛夫卡”非常好奇,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什么秘密大招吗?马基洛夫卡是苏军“战役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指通过隐藏和伪装、欺骗和释放假情报、反侦查和保命等手段,掩饰己方的作战计划,使敌军高层误判,从而达到“突然性”,快速的突破,进行纵深突入,分割包围敌军,取得战术上的胜利。马基洛夫卡是俄语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苏军屡次使用马基洛夫卡,使德军高层误判苏军的主要进攻方向,诱使德军稀缺的预备队远离苏军的主要进攻方向,从而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

苏军以优势兵力和装备突破德军防线上的支撑点“刺猬阵”,迫使德军无法有效的防御,从而创造了战役机动的机会。在苏德两军宽广的战线上,任何一方都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在每十米的距离上部署士兵,一个个独立、相距远的“刺猬阵”,通过空军或机动装甲部队进行连接,组成宽广的防线。(现在的俄乌战场上,双方也是这样防御。)苏军利用战役机动让德军的防御更加困难,前线“刺猬阵”的崩溃,迫使德军陷入了越来越迟钝的纯粹被动状态,完全失去了主动权。苏军持续性的投入预备队和后勤力量,扩大战果,乘胜追击,向纵深发展,这让德军更加的被动,即使是士气高昂的士兵也会在狼狈的撤退中,失去战斗的勇气,选择投降或逃命。

被打包带走的俄军俘虏

苏军向纵深不惜代价的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在德军恢复稳定、充分的展开防御前,尽量多的夺取战略或战术要地,为下一次的进攻做准备或用防御消耗敌军。一个个的德军集团军就是这样被苏军吃掉,例如著名的白俄罗斯战略性进攻战役。只要是进攻就有“顶点”。虽然持续的投入预备队和后勤力量可以减慢到达“顶点”的时间,但是因为后勤补给线的过度拉伸和敌方空中力量和援军的及时支援,都会让攻势渐渐的平息。通过对苏军在二战时期的战例进行分析,是不是让读者朋友们感到眼熟了?这不就是现在乌军在库尔斯克进行的闪电战吗?

西尔斯基是苏军高等军事学府培养出来的,对苏军的学术学说非常的了解。在他指挥的基辅保卫战、哈尔科夫反击战和现在库尔斯克闪电战中,都可以闻到浓浓的苏军味道。西尔斯基再次用实战,证明了苏军“战役法”和“大纵深”战术并没有过时,在现代化西方武器的加持之下,更能发挥重要作用。反观俄军高层现在竟然拾起了被图哈切夫斯基扔进垃圾桶的线性阵地消耗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战术,图哈切夫斯基等苏军理论家研究的“大纵深”战术和“战役法”,就是为了打破阵地战的枷锁,用机动打垮对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已经证明了。

乌军的马基洛夫卡行动能够成功,最大的功臣应该是泽连斯基。论演员的自我修养,泽连斯基天天称缺枪缺兵,日子快过不下去了,西方必须加快军援,言外之意是克里姆林宫再加把劲,就要胜利了。克里姆林宫每次为了“快到嘴边的胜利”,把积攒起来的兵力投入阵地战中,虽然夺了点土地,吃了点甜头,但是俄军损失惨重,都混到骑摩托车冲锋了。不管是克里姆林宫还是世界上大部分媒体都被泽连斯基的“哭穷表演”给蒙了,认为乌军没有多余的兵力反击俄军,更别提进攻俄国本土了,这就为库尔斯克闪电战提供了突然性。估计ISW天天在报道事实中,也在配合乌军的马基洛夫卡,这段时间不做乌军未来在库尔斯克的战况分析了,反而又讲起乌军缺兵缺枪,俄军在乌东不断取得进展,俄军要再加把劲,就要到基辅城下了,要多吃腰子啊。

俄军黑人雇佣兵喜提老婆和肚子里孩子,去俄国参军“利好”,心动不如行动了!

2 阅读:184
评论列表
  • 2024-09-15 05:07

    吹都不会吹,你看黑人士兵的臂章是俄军的臂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