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冬上将说:“谁弄虚作假,就对他不客气!”

不吃亏加冰 2025-01-06 14:52:51

2015年2月25日,北京的天空阴沉低垂,冷风吹过街道。

一则消息悄然传开:刘冬冬上将因病去世,享年69岁。

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平时的工作中,他始终保持军人最基本的原则:真实、坦诚。

甚至在某次部队巡视时,他当场质问一位军官:“谁弄虚作假,就对他不客气!”如此一言,让在场者无不肃然起敬。

这位被誉为“铁面将军”的刘冬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战斗与考验?

他如何在“蓝剑B行动”中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成就了这段载入史册的传奇?

刘冬冬的战术革新

1979年3月,越军悍然侵占者阴山,迅速在该地区51个高地上建立阵地,以图巩固其非法占领。

然而到了1981年,越军开始调整部署,撤出了3个高地,转而集中力量防守位于者阴山的1250和1052.4两处高地,并在此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甚至使用了大量半永久和永久性的构筑物,以确保这两个高地的防守力量足够抵挡任何可能的反击。

1984年4月2日,为了收复被侵占的老山和者阴山,中国云南边防部队果断发起了反击行动。

在4月2日至27日的行动中,中国边防部队对越军控制的老山阵地发起了密集的炮火攻击。

这次长达数周的炮击成功地打击了越军的数千个目标,重创了敌军的指挥所和阵地。

4月28日,收复作战正式打响,中国边防部队接连向越军发起攻击,逐步收复了老山地区的要地。

至4月30日,部队成功夺回老山和者阴山的控制权,随后在5月15日再下一城,攻占八里河东山,彻底驱逐了越军对中国边境的非法占领,全部收复老山地区的失地。

自1984年5月中旬起,中国边防部队在老山地区组织了长期的防御,期间越军多次试图反扑,发动了七次师团级规模的大举进攻,伴随有上千次的袭扰行动,意图重新占领该地区。

1986年,一三九师策划“蓝剑B行动”。

作为一三九师的政委,刘冬冬强调必须将传统的战术配合现代通讯技术和媒体力量,实现战场的实时报道。

为了执行这一策略,刘冬冬特别调配了一支战地记者团队。

在行动开始前,这支团队被详细地介绍了行动的意图、重要性以及他们的具体任务。

记者和摄影师们携带着先进的摄影设备和通讯工具,他们的任务是确保将战场上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记录下来。

在战场上,随着炮火的轰鸣和战斗的激烈,记者们的镜头没有停止过转动,他们记录下了许多震撼心灵的画面,包括士兵们英勇奋战的瞬间和战地之间的互助合作。

此外,刘冬冬还特别注意利用这些报道来分析敌人的反应和动态。

通过观察敌军在报道后的行动变化,一三九师能够更加精确地把握战场的节奏和敌人的弱点。

这种信息的反馈在当时的战争中是非常罕见的,但它为一三九师提供了宝贵的战术优势。

精准打击敌方阵地

1986年10月14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夜色,刘冬冬已在指挥部紧锣密鼓地部署“蓝剑B行动”的最终计划。

刘冬冬决定首先从东侧发起攻击,这一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分散敌军的注意力,制造混乱。

清晨五点整,随着刘冬冬的一声令下,东侧的炮兵部队开始了密集的炮击。炮弹如雨点般落向敌方的前沿阵地,天空中回荡着阵阵轰鸣声。

这一系列炮击并非意在立即摧毁敌方阵地,而是作为佯攻,以误导敌军认为主攻方向在东侧。

与此同时,一部分轻装部队也在东侧进行有限的接触,进一步加深敌军的误判。

就在敌军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侧时,刘冬冬调动了特种部队利用夜色和地形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敌方的通讯中枢。

随着敌方通讯的中断,敌军指挥官无法接收前线的汇报,也难以有效指挥部队应对突变的战场情况。

此时,刘冬冬命令炮兵部队对敌方的604阵地展开了密集的炮火覆盖。

由于敌方通讯已被切断,他们未能及时调整部署,冲锋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突破了敌军的第一道防线。

随着冲锋队的推进,步兵和装甲部队也相继投入战斗。

这些部队在冲锋队的开路下,迅速穿越了敌人已被破坏的防线,向敌方深入。

刘冬冬的领导风格

在一三九师的士兵眼中,刘冬冬更像是一位真正关心他们的长辈。

每次出征前,部队原本有佩戴红花的传统,象征着对士兵的鼓励和出征的荣耀。

然而,刘冬冬认为,这样的仪式往往也让人联想到血与牺牲。

在他眼中,红花象征的并非单纯的荣誉,也提醒着可能的牺牲,他更希望士兵们能够轻装上阵,不被这样的形式所牵绊。

他向上级提出了取消佩戴红花的建议,得到批准后,部队果然在誓师大会和出征仪式上不再佩戴红花。

部下们起初并不完全理解这样的改变,但看到刘冬冬总是站在最前线,亲自送行士兵,他们很快便明白这位政委并非是对传统的漠视,而是希望士兵们可以更安心地奔赴战场。

没有了红花,士兵们身上的负担似乎也少了几分。

另外,刘冬冬时刻关心士兵们的生活。

战士们在行动前的一次闲谈中,提到自己从未喝过茅台,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

刘冬冬听到了这句话,开始考虑如何在即将到来的誓师大会上满足战士们的愿望。

尽管在八十年代,茅台酒属于极度稀缺的物资,平时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军队的日常供应中,更不可能提供给普通士兵,但刘冬冬并没有因此放弃。

他亲自出面与后勤部门沟通,找尽各种办法,联系各种渠道。

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在誓师大会的前一晚成功获得了一批茅台酒。

为了不让士兵们过于激动,他决定在誓师大会结束后,给每一位即将出征的士兵发放一杯茅台。

誓师大会当日,刘冬冬站在队伍前方,简短有力地做了动员讲话,随后他亲自给士兵们倒酒。

士兵们每人一杯茅台酒,望着手中的杯子,不少人眼中闪动着光亮。

刘冬冬举起酒杯,和士兵们一起敬酒,为士气鼓舞。

刘冬冬的军事生涯

“蓝剑B行动”大获全胜后,刘冬冬的威望迅速攀升,全军上下对他展现出的卓越战术眼光和果断指挥都充满敬佩。

2004年,经过多年发展的刘冬冬因为杰出表现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上将之一。

获得上将军衔后,刘冬冬并没有放慢工作节奏,而是继续致力于军事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从未放弃学习新技术,常常参与军事科学院的研讨会,与各领域的专家交流。

他在军事理论的探索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观点,这些理论被广泛引用,直接推动了我军信息化作战模式的构建。

在部队管理上,刘冬冬始终保持严谨的作风,要求军队各级干部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他的一句口头禅是:“谁弄虚作假,就对他不客气!”

一次他到某军区视察,发现有基层领导隐瞒物资短缺的实际情况,以便在检查时表现出供应充足。

他当场指出问题,并要求部队领导加强管理、杜绝此类现象。

他强调,只有把部队真实情况反映出来,才能得到有效的支援,才能在战争中无后顾之忧。

刘冬冬常常与部队的中层干部和基层指挥员交流,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他的建议往往简单直接,却切中要害,在军队内有着极高的威信。很多年轻军官视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管理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刘冬冬也一直鼓励年轻军官们走近基层,多去了解战士的生活和想法。

在战士们心中,刘冬冬的形象既是威严的又是亲切的。

无论是新兵还是老兵,都知道刘冬冬眼里容不下半点瑕疵,特别是在纪律问题上绝不松懈。

他曾多次强调军容风纪,哪怕在外勤演练,也不能忽视军容整洁。

每次检查部队,他总是步伐稳健,目光锐利,任何不符合标准的地方都会被他发现并立刻指正。

士兵们因此对他又敬又畏,私下里称他为“铁面政委”。

最后岁月

2008年,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撼动了整个中国,山崩地裂间,数万人的生命安全遭到威胁。

就在灾情发布的第一时间,人民解放军立即集结,组成庞大的救援队伍,迅速向灾区进发,展开抗震救灾行动。

紧急动员的名单上,一个熟悉而坚定的名字出现在救援队列之中:刘冬冬。

此时的刘冬冬已是63岁的老人,年过花甲,按理说早已到了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但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带队出征。

面对不断的余震,救援行动面临极大危险,但刘冬冬始终身先士卒,带领救援队伍在废墟间救人。

在余震不断袭来的危险环境中,刘冬冬不仅协调救援资源,还亲自上阵指挥,确保每一次行动都有序推进。

无论是搭建临时救护点还是输送伤员,他都在最前线,不惧险情。

到2010年,完成了灾区重建工作后,他正式退役。

退役后,刘冬冬并没有因此停下服务国家的脚步。他很快被委任为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承担起新的职责。尽管已经离开了军营,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始终如一。

2015年2月25日,刘冬冬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9岁。

参考资料:[1]魏烜,张宝宗.努力实现解放军健康杂志社又好又快地发展——济南军区政治委员刘冬冬上将视察解放军健康杂志社剪影[J].解放军健康,2007(3):F0003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