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
武夷山畔,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道文化等发源地,被誉为“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这里曾经兴盛着许多美好的古镇。
一起来看看此处最美的7大古村古镇,你最喜欢哪个?
1 和平古镇福建南平,邵武,和平古镇。位于邵武南部,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古称“禾坪”,寓意地势平坦,盛产粮食。
古镇建置始于唐朝,当时又称“昼锦”。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历史上被称为“八闽第一重镇”。和平古镇可谓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和平古镇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内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街道两侧纵横交错的大小巷道都是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河卵石,有的全部铺河卵石。贯穿古镇南北的旧市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如今热闹依旧,一条长达600米的青石石板街贯穿南北。
600米长的整条古街秀美异常,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因北高南低的地形关系,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
古镇本有四门,至今依然保留的南门谯楼最为雄伟,也是进入和平古镇福建第一街的大通道。门前的百年古树搭配南门谯楼,也是旅行者们最为钟爱的拍照打卡点。
坐落在和平街东侧的“黄氏大夫第”,合院三进二厅,正厅为一厅三天井,均三开间,南侧有护厝;砖雕丰富精美,寓意深刻。
坐落于距古镇东门一百米处的“李氏大夫第”,门楼为砖石构六柱五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亦有内容丰富,造型精美。
从唐代到科举废除时,和平古镇人才辈出,共出了137名进士,被誉为“进士之乡”。而这与和平书院、北胜书院的教化是分不开的,但北胜书院现已无存。古朴苍老的和平书院,至今仍然挺立在古镇之西的深巷间。它是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归隐故里创办。东面门上的“和平书院”四字是由朱熹题写的,伫立其下,犹闻那铁勾银划弥漫的墨香。
现存的书院是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建筑。进入书院正厅,必须登十三级青石板台阶,前六级为读书打基础之意,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
和平书院与北胜书院历史上为文化教育营造了千余年读书求学的氛围,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名人不胜枚举。
2 元坑古镇南平,元坑古镇。地处福建省西北南平顺昌县西南部,入选第五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元坑古镇向来商贸繁华,人文鼎盛,闽江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贯穿境内,早在明、清时期就是古代闽西北的交通要衢。
据考证,“三国”东吴永安三年,此处有乡之建制,距今1700多年;文化开发早,唐懿宗年间就有书斋、后晋年间就办书院,自古崇文重教,文风炽盛,人才辈出,是顺昌神童的故乡,最高官职武威王、吏部尚书。
元坑古镇,也是闽北乃至福建地区最为重要的理学名镇之一。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游酢的游历之地,也是朱熹得意门生廖德明的出生地,以及两宋之际一代名臣廖刚的出生与埋骨之处。众多的理学名家游宦、播学其间,使元坑古镇早在宋代就已成为名重一方的理学之乡,名家理念渊源传承,流泽山水。
元坑古镇的文昌桥、文昌阁是地理性标志建筑,造型优美的建筑特色,极具艺术欣赏价值。文昌桥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全长146米,屡遭火灾、几经兴废。现在文昌桥是2010年按原样重建的,全长140米,为四廊式屋形结构,柱与柱之间共52隔间,建筑规模大而雄伟,是顺昌县古桥建筑之首,也是南平地区最长的古廊桥。造型优美,极具欣赏价值。
西面桥头关帝庙,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民国十九年(1930)重修,庙内有戏台、大殿等建筑。
距桥南约10米,便是文昌阁。建于民国二十年,外形呈六角,为五层宝塔式木建筑,高约10米,阁内有木梯,登上顶层可眺望附近乡村,是顺昌县唯一的木质楼阁。
元坑古镇有着美好的古朴韵味,至今保存大量的明、清时期古建筑,总价共有高达158座数量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其中,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秀水吴氏祠堂年代最为久远,始建于明崇祯年间。
古镇东郊陈氏古民居,由陈昭煌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占地4718平方米,为全县最大的清代古民居。另有九村朱氏、蔡氏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等。
古镇还有许多的古井、古道、古桥、古庙、古碑、古匾、古阁、古亭,且每一个古建筑都有一个精彩的历史典故,在古镇旅行,可以随处感受到浓浓的人文。
3 五夫古镇武夷山下的五夫古镇,青山如黛,绿水长流。因有潭籍两溪环绕,亦名潭溪、籍溪。据《五夫里志》载:“东晋有蒋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1600多年来名人辈出,仅宋朝就有一代词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绝”,胡安国的“一家五贤”,刘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载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谥的不下三十人。在大宋三百年里,五夫一族的文韬武略点缀着北宋一百多年的繁华,可见其山形之胜,名人之旺。
五夫还是朱子理学发源地,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求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近50年,也使五夫成为朱子理学的摇篮。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五夫古镇至今还较完整保留有兴贤古街、兴贤书院、刘氏宗祠、连氏节孝坊、朱子社仓、朱子巷、紫阳楼、朱熹手植古樟、刘公神道碑等30多处古文化遗址、遗迹。
新修复的紫阳楼,典型的徽派建筑,有数棵千年挺拔的朱熹手植的古樟,有一大片绿荫如盖、高大矗立的红豆树群。从紫阳楼往东,有“灵泉”,为朱熹所起,当年朱熹在五夫求学授业时常饮此水。灵泉井又称飞龙井,水清如镜,靠前倾听,水声汩汩可闻,掬一口甘甜清爽。
古镇千年的历史如今全部沉淀在了一条千余米长的兴贤古街上;一踏进古街,一股浓郁的宋代古风便扑面而来。兴贤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等六个街坊组成,每一个街坊之间都有牌坊当街而立。
五夫的牌坊并非象徽州的石雕牌坊那样高大壮观,而多是过街门楼式的砖砌建筑,不过这些看似普通的坊门之上都两面镌刻着“崇东首善”、“五夫荟萃”、“天地钟秀”、“籍溪胜境”、“紫阳流风”、“三峰鼎峙”、“三市街”、“过化处”、“天南道国”、“邹鲁渊源”等历史名人的手书横额。
这条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即具雏形。到了宋代开始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地方志记载当时这里已是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
古街上半部街道,主要是乡贤、绅士、学者、官宦世家的宅第,故间建有书院、家祠、牌坊杂在其间。宅第建筑多数宽宏轩伟,庄重肃穆。街面幽静整洁,古意盎然。下半部街道主要是商家、手工业者,间有少量豪富宅第,故建筑多有商业店面,手工业作坊,茶馆酒肆等,街面显得繁华热闹,“三市街”代表着商业街,“过化处”意圣贤教化之地。一座牌坊将读书场所与喧嚣市井悄然隔开,可见五夫人对读书人的敬畏。
4 峡阳古镇南平峡阳古镇是闽江上游保护最好的古镇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境内玉屏山、招科山环抱集镇,富屯溪穿境而过,取两山一水谓之峡,山南水北谓之阳而得名。古镇内名胜古迹众多,明清时代建筑200余幢,是品味历史韵味的好地方。
峡阳早在商朝时期就有人生息,自唐以来,中原诸多氏族南迁,择居此地,故有千年古镇美誉。
现有古民居土库省级文保单位、战胜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庄武王庙、百思量、屏山书院等五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应氏状元祠等六个涉台文物,形成庙宇文化、饮食文化、祠堂文化、桥梁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等六大文化、二十四景。
5 下梅古村
一座因茶叶而兴的静美古村落。名扬天下“晋商万里茶路”的第一站、起源地就在这里。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一条当溪静静穿流而过,白墙黑瓦的明清建筑群,古树、茶山,宗祠里陈旧的匾额,传承百年的打铁铺,修缮一新的古码头,江南水乡的青砖黛瓦,古韵气息扑面而来。
下梅村因位于梅溪的下游,故称下梅,一条当溪把村落分成南北两片街,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分列于两旁。古街、古码头、小桥,流水,风雨廊,美人靠,安逸的人们,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古老的民居,一片水乡风情。
下梅村自隋朝有了人居村落,宋代有了街坊,清代出现了经济繁荣景象,清中期成为武夷山岩茶集散地,是晋商万里茶路起点村。下梅村是清代晋商到武夷山贩茶的集散地,福建、山西商人联手开辟了中国另外一条“万里茶路”,从武夷山下梅一直延伸至中俄边境的贸易城恰克图。电视剧《乔家大院》令下梅村被世人所知。
如今,以邹氏家祠为代表的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民居古建筑遗产。下梅,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文史精品古村落”。
6 城村古村
城村,位于武夷山南麓,坐北朝南,古朴幽静,极富魅力。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城村周围寨墙四合,居民分别由4座大门出入。村内3条主街呈“工”条形,街道卵石铺面,围墙及砖法、路面均为明代风格。村中36条小巷纵横交错,迂回曲折。古井在村内随处可见,井水清澈甘甜。
去城村,可以缓步行走于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汉城遗址,一种浓重的历史沧桑感便从心底油然而生。
7 上湖古村
上湖村位于大干镇西北部,村落选址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宝山的半山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顺昌宝山脚下形态比较完整的村落。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内有古井、古廊桥、上千年的古杏树群、有关民间信仰传说的干仙寮、北宋年间官矿遗址以及全国唯一的一座砂岩石仿木结构元代建筑宝山寺大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等,布局合理,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得天独厚。
上湖村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中原移民,该村文化历史久远,遗产丰富。上湖村的吸引力,不独在于宝山秀美的自然风光,更在其深邃的大圣文化内涵。境内有顺昌第二高峰——宝山,据《寰宇记》等史料记载:上湖村有唐朝古庙、元代砂岩仿木石构古寺等。当地有谚云 :“宝峰奇绝石嶙峋,元寺存今世上珍。考察神猴何籍贯,悟空原是顺昌人。”宝山也被海内外信众尊为齐天大圣祖地。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更多古村古镇查看“古村记”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