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关羽“败走麦城”,可谁又知道,他究竟被多少位猛将围攻

睿哲说历史文化 2024-12-01 04:15:42

关羽败走麦城:忠义背后的命运交响曲

刘备的三兄弟里,第一个倒下的竟是那个被后世称为“义薄云天”的关羽。麦城一战,他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也留下了无尽的叹息。他的失败,许多人直指“狂妄自大”四个字,但真相远比这些评语复杂得多。麦城的悲歌,不仅仅是关羽一人的宿命,更是多方势力博弈的结果。为什么这位叱咤风云的大将,会在短短几个月内陷入绝境?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得从他风光无限的樊城之战开始。

樊城之战:胜利的开端,埋下的隐患

时间回到219年,那一年,关羽终于等来了出兵的机会。他选择了樊城,一个多年让他“念念不忘”的地方。曹操刚刚在汉中被刘备击败,战线疲惫,内部混乱,关羽敏锐察觉到了这个难得的战机。他挥师北上,直逼樊城,打算来一次“釜底抽薪”,彻底撼动曹魏的根基。初期的战局,关羽的确打得漂亮。他利用雨季洪水,淹了于禁七军,逼得曹操差点迁都许昌。这一战,关羽的声望达到了顶峰,连北方的游牧民族都开始视他为“战神”。

但天有不测风云。樊城没能一鼓作气攻下,时间拖得越久,局势反而越危险。曹操一边稳住后方,一边派出得力干将徐晃增援樊城。他另起炉灶,联手东吴,策划了一场针对关羽的“釜底抽薪”。而关羽以为自己占尽优势,完全没意识到,危机已经悄然逼近。

东吴翻脸:吕蒙的“白衣渡江”

关羽失败的转折点,出现在东吴。当年,刘备和孙权因为荆州问题早有龃龉,为了维持表面上的联盟,双方暂时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但关羽看不起孙权,甚至多次对东吴表现出轻蔑之意。这种态度,早已埋下隐患。

曹操敏锐地看出了这一点。他派使者游说孙权,建议吴军趁关羽北伐时偷袭荆州。孙权果然心动了。他秘密召见吕蒙,嘱咐他策划荆州之战。吕蒙装作病重,以低调的姿态离开了前线,换上了“毫不起眼”的陆逊。关羽对此毫无防备,以为东吴不敢轻举妄动,便抽调了大批兵力集中攻打樊城。

事实证明,吕蒙的这一招堪称神来之笔。他伪装成平民百姓,带着军队“白衣渡江”,悄无声息地潜入荆州。而此时镇守荆州的糜芳和傅士仁,早已对关羽心生不满。他们不仅没有坚守城池,反而直接投降东吴。吕蒙兵不血刃拿下荆州,彻底断了关羽的后路。

内外交困:背后的“人心”比刀更锋利

荆州失守的消息传到关羽耳中时,他正全力攻打樊城。四面楚歌的局面让他不得不撤军回防。可惜,徐晃的援军已经赶到,曹军的攻势骤然猛烈。与此东吴军队从背后逼近,关羽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绝境。

更让人唏嘘的是,关羽试图向其他蜀汉将领求援,却屡屡碰壁。他派人向驻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求救,但这两人却迟迟没有行动。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按理说应该鼎力相助,但他担心关羽的胜利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选择袖手旁观。而孟达则干脆直接倒向曹魏。

如果说敌人的围攻是刀枪,那背后这些“自己人”的冷漠,就是最锋利的匕首。荆州、樊城、上庸,一个接一个的失守,关羽的失败,其实早在这些人心的背叛中埋下了种子。

麦城绝境:忠义的最后一战

退无可退的关羽,只能带着残兵败将逃向麦城。这里地势偏僻,易守难攻,成为他最后的避难所。东吴的陆逊早已料到他的路线,在各个关口设下埋伏。关羽突围失败,被迫返回麦城。

东吴派出的将领马忠,善用绊马索,在关羽突围时将他擒获。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被押送到东吴。孙权知道关羽这样的传奇人物无法为己所用,便下令将他处决。至此,这位“义薄云天”的英雄,终结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关羽的失败,究竟是谁的错?

关羽的败走麦城,是三国历史上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有人说,关羽之败,是因为“刚愎自用”。他高傲的性格让他忽视了东吴的威胁,也让他低估了身边人的不满。但真的只有关羽的错吗?或许不然。

从历史的角度看,关羽的失败,更多是时代的夹缝和人性的博弈。他的忠义和骄傲,让他在士卒中赢得了尊敬,却也让他失去了许多同僚的支持。而在那个乱世中,忠义本身,或许就是一种奢侈。

有人感慨,如果关羽能多一些圆滑,少一些锋芒,结局会不会不同?但如果真是那样,我们记住的,还是那个“义薄云天”的关羽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