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场大火能烧多久?一天?一个月?还是一年?在我国西部有这样一座山,它的煤层已经燃烧了300多年,每年损失高达10亿元。
你可能会问,这么大的火灾为什么国家不去扑灭?难道国家的消防力量还对付不了一座山的火吗?
其实,背后有着难以想象的原因。不是灭不了,而是其中牵涉的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的多。
这把火,烧得实在太久了
贺兰山,一座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的山脉,它不仅以壮丽的自然景观闻名遐迩,更以其地下埋藏的丰富煤炭资源而备受瞩目。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着数量惊人的太西无烟煤,这种煤炭素有"黑钻石"的美誉,其高含碳量和低杂质含量使它成为了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富饶的山脉,却在300多年前突然陷入了一场看似永无止境的大火之中。火势之猛,规模之大,甚至令人难以想象。
据估计,每年约有115万吨的优质煤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随风飘散,这相当于1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损失。
三百年来,这片区域日夜燃烧,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当地人们将其称为"火焰山"。放眼望去,满目疮痍,一派末日景象。
曾经郁郁葱葱的山林,如今却变成了一片焦黑的废墟。人们不禁感慨,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之大,而人类在其面前又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力。
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珍贵的煤炭资源,也烧毁了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农田因为土壤污染而寸草不生,居民的健康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面对这样一个难以扑灭的"永恒之火",人们感到无比的困惑和无助,这究竟是大自然的无情还是人类自食其果的悲哀?
山火背后,原来还有这些原因
贺兰山的火情之所以如此严重且难以控制,其背后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
首先是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煤层自燃提供了"温床"。贺兰山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气候炎热,降水稀少,强烈的太阳辐射和极度干燥的空气,无疑为煤层的自燃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是地壳运动在贺兰山上留下了无数的裂缝,这些裂缝如同一张巨大的"蛛网",将地下深处的煤层与地表紧密相连。
空气借助这些天然的"通道",源源不断地渗入地下,为煤层的氧化反应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久而久之,积聚的热量达到了一定程度,煤层就像一个巨大的"炸弹",轰然爆发,一发不可收拾。
更令人担忧的是,从上个世纪开始,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己之私,在贺兰山上肆无忌惮地盗采煤矿。
他们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完全无视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粗放、无序的开采方式,犹如一把"催化剂",加速了煤层自燃的进程。
盗采者们在开采过程中,对煤层的保护措施极其简陋,大量的煤粉和碎煤随意堆放,极易吸收空气中的氧气。
在高温的环境下,这些可燃物质逐渐积聚热量,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就会发生自燃,引发更大规模的火灾。
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贺兰山的地下煤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一旦引燃,便一发不可收拾。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短视和贪婪,终究酿成了这场持续三个世纪之久的浩劫。
数十亿打水漂,生态环境遭重创
贺兰山煤层燃烧所带来的危害,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经济损失这么简单。它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这种破坏是金钱无法弥补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空气污染问题。煤层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的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这些气体随风飘散,笼罩在山脉上空,形成了一层厚重的"毒雾"。
当地居民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地区,许多人饱受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折磨。
再是土壤和水源也受到了严重污染。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随雨水渗入地下,导致土壤酸化,地下水质变差。
原本肥沃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农作物大面积歉收,当地居民的生计受到严重影响。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外地谋生。
另外,贺兰山的生态系统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曾经繁茂的森林和草原,如今变成了一片焦黑的废墟。
许多珍稀的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濒临灭绝的边缘。整个生态链条被彻底打破,生物多样性遭受重创。
如果说,经济损失还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话,那么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无法用任何东西来弥补的。
这是一笔沉重的生态账单,是我们这一代人欠下的债,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定时炸弹"。
为什么不能扑灭这场大火
面对贺兰山这场持续了三个多世纪的大火,人们无不感到困惑和无助。为什么不能彻底扑灭这场火灾,还大山一片宁静呢?事实上,这场火灾之所以难以扑灭,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
首先,贺兰山地形十分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许多火场位于人迹罕至的荒野之中。
要将灭火设备运送到这些偏远的火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消防车无法通行,消防员只能背负设备徒步前往,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灭火效率。
再就是火源位置十分深邃,难以触及。据勘测,许多火源都位于地下数百米深的煤层中,形成了一张庞大的"地下火网"。
这些火源彼此相连,互为"盟友",地面上看到的火情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单纯靠地面灭火,无异于"隔靴搔痒",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大规模的灭火行动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贺兰山地质条件复杂,稳定性较差,如果大量水源被引入山体,极易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一旦发生滑坡,不仅会威胁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还可能对周边村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是一个无法承受之重,没有人愿意去冒这个风险。
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难题,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灭火方案。
比如,利用先进的勘探技术,对地下火情进行精准"画像",找出关键的火源位置,有针对性地进行灭火。又比如,研发专门的灭火材料,通过钻孔将其注入地下火场,从内部"窒息"火势。
当然,这些方案都还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不断积累,这个困扰了三百多年的难题终会有解决的一天。
《——【·结语·】——》
贺兰山的这场大火,不仅燃烧了300多年的时光,也烧出了一个难解的难题。这把火背后,折射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的短视与不当。
虽然目前还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但这把火提醒着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要更加谨慎,要用科学和智慧去应对自然的挑战。
信息来源:
《贺兰山生态保卫战》人民政协网
《贺兰山煤层自燃300多年,3.4亿吨被烧,年损失10亿,为何不扑灭?》答案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