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抓娃娃》与《玻璃城堡》,来聊聊教育方式的那些事儿

凤凰卫视 2024-10-31 16:21:04

由闫非和彭大魔执导的《抓娃娃》打破了中国影史暑期档喜剧片累计票房纪录,影响力至今未衰。

闫非、彭大魔导演作品《抓娃娃》

西虹市大亨马成钢(沈腾饰)和春兰(马丽饰)夫妇,为了儿子马继业能够“吃得苦中苦”,成长为“合格”接班人,二人开始装穷计划。

影片以幽默诙谐的手法呈现了一种典型教育模式——苦难式教育。

而来自大洋彼岸的影片《玻璃城堡》讲述了与前者截然相反的“放娃娃”故事,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角度去思考该如何教育孩子。

德斯汀·克里顿导演作品《玻璃城堡》

电影《玻璃城堡》以二女儿珍妮特的视角出发,讲述了沃尔斯一家人的故事:

母亲萝丝是一名才华横溢的画家,虽然她拥有着价值百万美金的土地,但却选择去过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她的父亲雷克斯更为离谱,时而魅力超凡、才华横溢,时而又变为一个整日酗酒的空想主义者。

虽然这对父母十分不靠谱,但四个孩子也因此享受到充满冒险、自由快乐的童年。

当然,这个家庭也存在着弊端,无数次的逃亡和迁徙让孩子们早已忘了什么是安定,父母的嬉皮士生活让他们不得不学会互相照料。

这种价值观似乎与大部分东亚家庭的传统认知背道而驰。

为什么要过这样的流浪生活?

为什么不送孩子们去读书上学?

在当下,无论贫穷或是富有,所有父母都想调动一切资源送子女上青云,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然而,我们并不能停止对于不同社会环境和思维方式的思辨。

这部电影涵盖了家庭、社会阶级、教育模式、文化差异等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被导演以温和但尖锐的方式呈现出来,发人深省。

珍妮特的童年悲剧

艺术与现实的抉择

幼小的珍妮特因饥饿向画家母亲求食,母亲却以精神食粮高于一切的理由拒绝。

珍妮特独自煮香肠时不幸被火烧伤,腹部重伤入院。在医院享受美食时,珍妮特脸上的满足透露出家庭一穷二白的困境。

《玻璃城堡》剧照

父亲雷克斯为逃避医药费,竟让弟弟装病,企图将未愈的珍妮特带出医院。

这一幕成为《玻璃城堡》震撼人心的开篇,揭开珍妮特不幸童年的序幕。

父亲雷克斯第一次教珍妮特游泳时,他一次次将珍妮特抛向水中,看着她痛苦挣扎浮上来,然后再把她扔进去,丝毫不顾她快呛水而死的局面,强制让她的求生本能战胜对水的恐惧。

《玻璃城堡》剧照

这种方式让珍妮特对父亲产生了怨恨:“你想害死我?”

而雷克斯则说:

“我不会让坏事降临在你身上,但我不能因为你害怕,就放任你紧抓双手,放任你停滞不前,如果不想沉下去,就要学会游泳。”

暂且不探讨这种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这位父亲一生都在以此影响着孩子,保持着我行我素的性格特征,对于珍妮特性格的培养来说至关重要。

但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权威和压迫呢?

父母一直以来的空想主义和特立独行的生活态度给全家带来了数不清的麻烦。

《玻璃城堡》剧照

这种放任式的教育一定程度上给孩子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快乐与丰盈,却也让孩子们过着食不果腹、没有安全感的流浪生活。

电影中的父亲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自我矛盾,他时而呈现出负责任好爸爸的一面,时而酗酒成性,花光家里所剩无几的积蓄。

这让孩子们不能离开家,也不忍放弃家,只能互相照顾,并忍受着父母对他们不经意的伤害。

他们开始偷偷攒钱,把一个个代表着希望和美好未来的硬币投到存钱罐里,“攒够一罐子就逃走一个”。

《玻璃城堡》剧照

带着父母给过的爱和伤害,孩子们相继离家去了纽约,开始了各自想要的生活。

电影照进现实,珍妮特的故事告诉我们,或许在看似矛盾的家庭环境中,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她的独特视角与坚韧性格,而这正是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

苦难教育 vs 放任式教育

对比《抓娃娃》与《玻璃城堡》这两部电影,可以明显看到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中,家庭的角色和教育的目标各有侧重。

放任式教育和苦难式教育,究竟哪种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呢?

放任式

教育

在放任式教育下,父母通常较少干预孩子的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去探索和表达自我。

例如,珍妮特的父母允许孩子选择自己的兴趣和活动,而不是强迫他们遵循特定的学习路径。

《玻璃城堡》剧照

放任式教育的好处在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许多成功的艺术家和创新者都来源于此类家庭。

然而,这种方式也会导致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难以适应社会。自由过度可能转化为无序,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可能会出现缺乏应对的能力。

苦难式

教育

而偏爱苦难式教育的东亚社会则常常聚焦于集体责任与学业成就,强调父母的主导地位,通常伴随着明确的规则和期望。

这种教育方式的优点在于孩子通常能够在结构化的环境中成长,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抓娃娃》官方宣传图

比如《抓娃娃》中父母一直期盼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秉持着“寒门出贵子”的理念,给孩子营造艰苦朴素的生活条件,制定严格的学习时间表,期待孩子能够用知识改变命运,考上清北大学经管专业。

然而,过于严格的管理也可能滋生孩子的叛逆心理,甚至影响亲子关系。

当马继业发觉一切都是“楚门的世界”时,决心反叛父母的价值观。

《抓娃娃》官方宣传图

令人深思的是,在许多影评中,出现了“为什么不坚持完高考”、“为什么这么高的分要选择体育大学”这样的争论。这正是这种教育观和价值观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体现。这样的对比不仅反映了各自社会的价值观,也揭示了教育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

家庭和教育,是人类社会逃不开的话题,人基本都难以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很多杰出的导演都想探讨一些家庭关系和教育方面的话题。

是枝裕和导演作品《无人知晓》

是枝裕和导演的《无人知晓》与《玻璃城堡》有着很多对应和相似的地方:破败的家庭、罕见的温存、懂事早熟的孩子们。

他们都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让观众在享受电影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思考和反思。没有道德批判,也没有是非对错,正如是枝裕和本人所言,“导演不是法官,不需要接受审判”。

从阴影到光明

珍妮特的自我救赎与原生家庭的和解

整部影片,不仅勾勒出珍妮特的成长轨迹,更深刻探讨了原生家庭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及其自我超越的可能性。

《玻璃城堡》剧照

开头,珍妮特与客户吃饭时为父母编织了工程师和艺术家的假身份,试图掩盖自己出身的裂痕。

而结尾,她想起给自己留下童年阴影的父亲也教会了她坚持自我,所以原本纠结的她勇敢地撕开了这层伪装,选择了勇敢面对过去。

她对客户说出父母真实的身份后,去看望了重病的父亲,真正与自己的原生家庭达成了和解。

只有放下过去,才能无畏地走向未来,这不仅是对客户的坦诚,更是对自己内心的释怀。这一转变,是她内心深处那份被父亲无意中磨砺出的勇敢、坚强、自信的觉醒。

珍妮特 ·沃尔斯著《玻璃城堡》

《玻璃城堡》改编自作家珍妮特·沃尔斯的同名自传体小说,现实中,她与兄弟姐妹都跳出了原生家庭的泥泞,实现了儿时梦想,完成进一步自我成长与救赎。

她的经历,是对“逆境造就英雄”这一说法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所有在原生家庭阴影下挣扎者的鼓舞——无论出身如何,都有能力书写自己的命运篇章。

作家珍妮特 ·沃尔斯

无论是在电影还是小说中,珍妮特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父母的行为,也没有过于强调自己的痛苦,她只是尽量以客观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独立的孩子在努力接受并理解不完美的父母。

有人说,幸运的人用美好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则用一生来弥补童年的创伤。

原生家庭的创伤,如同一道难以愈合的疤痕,但珍妮特教会我们,正是这些伤痛,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玻璃城堡》剧照

她通过不懈的努力,在自我探索与重建的过程中,构筑起了一座坚固的石头堡垒。这座堡垒,不仅是对外界的防御,更是她内心力量的象征,证明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人性的光辉也能穿透阴霾,照亮前行的道路。

我们永远在追寻,也永远在摆脱原生家庭的烙印。

在“童话”里成长的珍妮特,最终还是成为了她自己。

一句“在设计城堡过程中也收获了许多乐趣”,足以看出她的释然。

《玻璃城堡》剧照

影片的结尾,珍妮特选择面对而非逃避,不仅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是对读者和观众的一次深刻启迪:

唯有正视过去,才能真正拥抱未来。

她的故事,是一曲关于勇气、成长与自我救赎的赞歌,激励着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能勇敢地迈出那一步,走向属于自己的光明与希望。

“有效教育”的另一面镜子

从逃避到面对,从伪装到坦诚,珍妮特以勇气为翼,飞越了原生家庭的阴霾,最终站在了自我救赎的彼岸。

而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故事也揭示了“有效教育”的另一面镜子——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引导与人格的塑造。

《玻璃城堡》剧照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珍妮特的经历提醒我们,有效教育应当是建立在尊重与理解之上的。它要求父母能够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惑,而非一味地强加自己的意愿与期望。

珍妮特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在逃避责任与利用孩子的行为中,无疑错过了给予珍妮特正确引导与关爱的机会。这种教育方式,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会在其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

有效的教育,应当是鼓励而非压制,是引导而非控制。它应当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责任感,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与自我决策。

同时,父母也应当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正能量与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爱与尊重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成为拥有健全人格与独立精神的个体。

《玻璃城堡》剧照

珍妮特的故事,虽然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只要勇于面对、不懈努力,我们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如果有朝一日作为父母或教育者,我们应当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努力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与支持者。

来源:电影台

编辑:福尔魔歌、Tea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