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真正被《三国演义》埋没了的第一功臣,没有他就没有孙刘联盟,也就没有后来的三足鼎立、三分天下。赤壁大战之前,诸葛亮其实是他的配角。o
一部《三国演义》其实掩盖了很多历史真相,比如孙权的重要谋士鲁肃,在小说里简直就是一个愚钝木讷的书呆子,被诸葛亮比得就好像一个小学生一般。
但是,历史的真相并不如此,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刚刚被曹操打得无处躲藏,正在四处寻找容身之所。而孙权虽然坐拥千里长江天险,但手下谋士多安于现状,害怕同曹操对立会危及自己的妻子儿女和家产基业,大多有投降的意向。
而孙权本身就是一个狐疑不定之人,在这个节点上,他既不想轻易投降曹操、将父辈的基业拱手让出,又对自己的 实力判断不足,迟迟下不了同曹操撕破脸的决心。
这个时候,鲁肃闪亮出场,连续四个动作、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完全巩固了孙权的决心:
第一,首先认识到了孙刘联盟的重要性。在曹操还没有进攻江东的意图之时,鲁肃已经认识到同荆州交好,形成唇齿关系的重要性。他这时希望建立的“孙刘”联盟其实是刘表的两个儿子,还不是刘备。
当时,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不和。鲁肃主动请命去荆州吊唁,实际是去观察虚实,如果刘表的两个儿子能够同寄居在荆州的刘备和睦相处,荆州就没有后患,可以考虑同其结盟;如果他们内部有问题,则考虑攻而取之;
第二,劝说刘备投奔孙权,为真正的孙刘联盟铺垫。可是,不等鲁肃到达荆州,就传来了刘表的儿子投降曹操和刘备被曹操打败、正在计划投奔苍梧太守吴巨的消息。鲁肃当机立断,立即去拦住了刘备。
他告诉刘备,吴巨是一个庸人,投靠他最终还是失败,不如直接去江东,同孙权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操。刘备当然求之不得,欣然而行。
这其实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没有鲁肃的快速反应、当机立断,刘备同孙权就要失之交臂,三国的历史就完全是另一个版本了。
第三,劝说孙权决不投降,他用的措辞绝对是句句诛心。孙权面对众多谋士的投降思想其实是犹豫不决的。鲁肃跟只说了一段话,就让他坚定了决不投降的决心。
鲁肃说:“我如果投降了曹操,可以在曹操手下从小官做起,以我的能力还可以当一个州郡长官没有问题。但是,您投降了,曹操会容得下您吗?”
这句话,既断了孙权投降的后路,也把那些主张投降的谋士的小算盘一下子亮给了孙权。可以说,鲁肃不仅能言善辩,简直就是大智慧。
第四,动员周瑜做工作,进一步巩固孙权全力搞曹的决心和信心。周瑜是孙策的把兄弟,他是坚决反对投降的代表。鲁肃为了进一步坚定孙权的信心,他劝说周瑜再去强化孙权的决心。
周瑜主要是给孙权分析了曹操的实力,说明曹操的外强中干和不堪一击。
一是曹操率领的北方军队不习水性,水土不服必然生病,而且当时正值隆冬时节,粮草不继,军心必然不稳,这是兵家之大忌;
二是曹操声称八十万大军不实,他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人,而且其中还有收编的刘表七八万,根本不是一条心的,曹操的战斗力其实很不乐观。
周瑜的分析当然入情入理,孙权再也没有了狐疑不定的任何倾向。后来,周瑜率领区区3万人,采用了大将黄盖的火攻之计,大败曹操,取得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由此可见,鲁肃绝不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小配角,而是孙刘联盟的总策划、总导演和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