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人民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通过“吊庄移民”政策,搬迁到玉泉营的戈壁荒滩上开荒扩土,在福建对口帮扶下,艰苦奋斗,把一片黄沙戈壁从无到有地建设成了如今的“塞上江南”的故事。
光看简介就知道是一部“主旋律”十足的电视剧,本以为这个题材不会让我继续追下去,但没想到仅仅看了一集之后,就发现自己追得根本停不下来!
在豆瓣,《山海情》9.1分开分,最终分数飙升至9.4分,毫无疑问的成为一部爆款剧。
这部剧有两个版本:普通话,原音版(方言版)。在此,强烈建议大家观看原音版,因为浓浓的关中话会让你发现,感染力强的方言原来不止东北话。
追完一集,满脑子都是“额们涌泉葱的葱民”“美滴很”……
看《山海情》的第一天
看《山海情》的第额天
勘《伞害情》滴第散天
……
西海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代称,这个地区曾在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人民穷,日子难。人在山沟沟里刨食,顿顿只有土豆;一家只有一条裤子,谁要出去谁穿;农民顶着寒冷连夜排长队,只为把土豆卖给镇上的企业……不了解就真的很难想象,在全国都要齐步迈进新世纪的时候,还有地区能苦成这样。
为了改变这种穷苦的现状,政府就提出了“吊庄政策”,让山里的村民走出大山,去到银川的平原上。
只是,那个平原上什么都没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荒滩戈壁,风沙大蚊虫多,地要自己开,房子也要自己盖。人去了又跑回来,是很正常的事。
刚刚从农校毕业参加工作的马德福,第一个任务就是去追回自己村里跑回来的七户人。那个时候的他虽然满腔热血,但实际心里也打鼓,他也不知道这个还没有来的“未来”,究竟什么时候能来。
从第一集开始,马德福骑着他的那辆三八大杠自行车,在金滩村和各部门间来回奔波。为解决村里的各种问题,他几乎就是脚不沾地,为了动员乡亲们搬迁,他挨家挨户地磨嘴皮;为了让不够指标的金滩村通上电,天天去堵领导求情;电的问题解决了,水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马德福这个角色就是扶贫工作中的基层干部们的缩影,他们不仅要和所有村民一起搞建设,还要为他们解决难题,担着双倍的压力。
随着时间的推进,每每看到新的问题暴露出来,看到马德福面带愁容可是嘴里却总是那句“总会有办法”的时候,我们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恨不得钻进电视里去给他帮忙。
除了马德福,剧里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水花。
水花的亲爹为了彩礼,把水花嫁(卖)到了隔壁村,本来有机会逃出大山,最后还是因为狠不下心回来了。德福追上来找人的时候,水花憋着一口气委屈的眼神,让我的鼻头瞬间一酸。
好在嫁过去之后丈夫对她很不错,本以为日子就要平平稳稳过下去的时候,丈夫为了给她挖水窖遭遇事故而残疾。
最后,水花一个人拉着丈夫和孩子,唱着歌投奔金滩村。
四百多公里,一个女人拉着车,走了七天七夜,这一幕,再次让我泪流满面。
本以为水花是个苦情式人物,却偏偏是朵苦难里开出的解语花。村里的人最愿意和她倾诉心事,她也尽自己的努力开导着每一个人,她眼里的光从来没有熄灭过,温柔且坚韧。
同时,剧中还体现出了一个重点:扶贫先扶志。
起初,村长带头吃扶贫鸡。
接着面对科技扶贫,村民们的不信任和犹豫,在尝到甜头后纷纷种菇,渐渐接触到外界信息之后,各家开始自寻出路,尽管后面再没提过,但李大有家的枸杞和水花家的小卖部也足以说明,从前因为懒而穷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剧中人物用短短23集剧情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为扶贫工作做出的努力,但现实里,从一毛不拔的戈壁滩到如今生机勃勃的闽宁镇,是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人艰苦奋斗了20多年,甚至更久。
这部剧中所展现的扶贫的艰苦无比真实,但这些艰苦并不让人感到压抑。“总会有办法”的马德福、坚韧不拔的水花以及不轻易服输的白麦苗,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所以展现出的是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山海情》虽然是部主旋律电视剧,却不像那些脱离实际,空泛喊口号的剧一样,它用最质朴的故事,成就了一部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事实证明观众讨厌的从来都不是主旋律,而是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