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适口为佳”,害了多少人!

闪宏恺 2025-03-14 20:04:41



这里我要先做检讨,在两年前的文章中,我还一直强调“适口为佳”的说法。

但是,现在越来越觉得这样的说法是误导,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想法,并不适合大家。

“适口为佳”对于个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本来就应该考虑到个人的品鉴感受。

但是,这样的说法对于行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如果没有标准,千人千面,每个人的感受都有差异,那怎么去评价茶叶的好坏,怎么去追求更好的品质。

“适口为佳”这一原则仅适用于那些对普洱茶已有一定了解,并具备基本品鉴能力的人群。

然而,对于初入茶界的新手以及整个行业而言,这句话往往沦为误导他人的“帮凶”。

关于“适口为佳”这一说法,必须建立在普遍适用的准则之上方能成立。

那么,这一普遍准则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普遍的规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理化的分析,一个是感官的评审。

对于理化分析,大家可能较为陌生。

首先是农残检测,其次是内含物检测,例如水浸出物、咖啡碱、氨基酸等。这部分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毕竟普通人与之接触较少。

我们的核心关注点依然在于感官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方式是每个人都能亲自验证的。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梳理感官领域的一些普遍规律,整理完毕后将逐一与大家详尽分享。

我们将一起解决:

1、自然光对评价的影响;

2、“水为茶之母,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的重要依据;

3、热闻、温闻、冷闻的区别和辨别侧重点;

4、生茶汤色的精髓:“杏黄明亮”,用杏成熟的过程,非常形象表达汤色从青黄到橙黄的过程。

5、人味觉的偏差是哪些因素影响,应该如何规避?

6、滋味上,浓淡、强弱、爽涩、鲜滞、纯杂的程度和标准是什么?

7、叶底上,颜色、软硬、厚薄、大小、匀整度的区别和原因是什么?

...

后续会持续更新这方面的内容,也期待跟大家一起讨。

(转载于微信公众号:老闪的茶)

老闪有两大爱好:喝茶和交友

若您也是爱茶懂茶之人

不妨移步公众号

与老闪共享茶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