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五代后梁时期著名的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一说河南济源)人。他博通经史,工画佛像,尤精山水,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的山水画作意境深远,笔墨苍劲,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雪景山水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绢本设色画,又称《雪景行旅图》或《雪山行旅图》。该画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
《雪景山水图》描绘的是雪中的山水美景,画面纵138.3厘米,横75.5厘米。画中山峦叠嶂,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宛如仙境。画中景物层次丰富,由近及远,依次展开:
近景:重重群山映入眼帘,从山间凿出一条蜿蜒的小路,向右上方延伸。小路左边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河边停着一条小船。
中景:一座小桥横跨河流,桥旁有几间房屋屋舍,隐约可见炊烟袅袅。屋舍后面,是绵延的高山,白雪覆盖,山脊裸露,树木若隐若现。
远景:山峰高耸入云,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气势磅礴。山间溪流潺潺,小桥横跨,行旅之人或肩扛行囊,或骑驴缓行,点缀其间,为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
画面构图呈倒“S”形,山脉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这种构图方式巧妙地表现了龙脉的磅礴气势。
画面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的构图手法,与后世郭熙的《早春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荆浩以秃笔细写,形如古隶,古意盎然。他运用细笔勾勒出山体的形态结构,表现出山的阳刚之美。
再用墨渲染,则表现出山的仪姿,体现出山脉的阴柔之美。画面墨韵生动,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
画面设色以黄赭色作底,衬托出雪中世界的静谧清幽。白雪用白色颜料渲染,与周围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荆浩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将雪中的山水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既有北方的雄浑壮阔,又不失南方的温婉细腻。
行旅之人在严寒中悠然自得,与良辰美景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超凡脱俗的意境。
《雪景山水图》相传是从古墓中出土的,真伪或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是荆浩早期的作品。画中有“洪谷子”小字款,这是荆浩隐居太行山洪谷时自号的印记。
该画在1930年后期被发现,1939年在北平裱装时,曾加了两次补笔。这对于过去一直在摸索五代山水图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大贡献。
《雪景山水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在山水画领域的卓越成就。画面构图独特、笔墨精妙、设色浓重、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瑰宝。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荆浩对自然山川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