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计划再次迈上新台阶。
然而,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却被有些人和俄乌战争联系起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一篇所谓的“特稿”认为:国际航天合作有助树立中国科技领导者的形象,但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拖慢了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步伐,尤其是中俄的密切关系可能成为各国与中国航天合作的一道阻碍。
这篇文章称,中国曾多次对其他国家的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表示欢迎,今年2月中国还透露中国即将开始准备选拔国际航天员,但具体有哪些国家中国并没有说明。对于这个问题,《联合早报》在5月29日还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进行了提问,但这位发言人没有就外国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提出明确的目标日期。
中国航天的发展有人眼红有人发酸
《联合早报》的“特稿”到这里都还算正常,但很快就画风一转,认为今年2月份欧洲航天局宣布将不再考虑向中国空间站派遣宇航员,除了中西方关系过去五年螺旋式下滑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俄乌战争令欧洲对中俄关系提高戒备。
文章引用中央佛罗里达大学航天政策专家汉德伯格的话称,随着俄乌战争的走势,中俄航天合作可能成为受争议的议题。对中国而言,俄罗斯能否继续成为有力的航天伙伴已成为未知数,中俄伙伴关系也可能成为各国与中国寻求航天合作时的一个考虑因素。
文章还引用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天体物理学者麦克道尔的话称,中国与中东、非洲等地的航天合作对中国自身的航天发展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即使中国空间站10年内迎来外国航天员,但中国需要面对的难题是,支持较不发达的国家派航天员去中国空间站,付出的资源与精力是否值得?
我们先来看欧洲,说到欧洲不得不说两个“历史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针对我国出台了臭名昭著的《考克斯报告》,污蔑中国在发射美国卫星时剽窃他们的技术,要求所有在卫星中使用了美国零件和技术的国家不得使用中国火箭发射,欧空局的法国、意大利见状立即撕毁了和中国合的同。
第二次是我国参与欧洲共同研发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时,在美国的唆使和压力下,欧空局在2015年彻底结束与中国的合作,中国损失了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欧洲的伽利略导航早被中国北斗甩了N条街
这两件事情,在今天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幸灾乐祸”,因为欧空局这两次“反水”并没有吃到什么好果子,如今咱中国普通人都能用上北斗导航系统了,欧洲的“伽利略”还没有完成全球组网。而即使有了前车之鉴,欧空局最终还是选择禁止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这里面什么原因我想大家都非常清楚。
但可能欧洲人没想明白一个问题,中国空间站需要求着谁,求着哪个国家必须来一起合作吗?有本事欧洲人自己搞载人飞船,自己搞空间站嘛。
中国空间站的发展不需要请谁上门
至于与一些“非航天强国”进行合作划不划算的问题,其实早在2021版《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中国就阐述了积极参与航天国际合作的政策:加强基于共同目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空间合作,使航天发展成果惠及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而中国空间站的国际合作项目更是可以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入太空,服务于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对于《联合早报》采访这个专家,采访那个专家所表现出来的酸溜溜和阴阳怪气,我觉得中国一句老话形容最合适: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所以,美国人搞封杀,欧洲人搞不合作,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就得去考虑“中俄关系”这种事情来取悦西方了?或者,中国取悦西方,航天事业就能更快更好发展了?
这也怪不得,连台湾岛上的一些人,都认为某个国家是“鼻屎大的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