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惨遭灭门的真相,他这个大冤种是自己作死还是被人坑死?

福垊啊 2024-12-28 15:22:08

1426年10月6日,午时三刻,湛蓝的天空,挂着毒辣的艳阳,秋高并不气爽,紫禁城外西四牌楼,一群衣冠华贵的高贵嫔妃偕同皇家子弟哭天抢地。

一边向皇帝和执法者求情高呼冤枉,一边又大骂朱高煦。朱高煦曾经先是哭,后是笑;先是求情,后是求死。最终,作死在牢狱之中,被活活烤死,并害惨了他的妻儿,落了个满门抄斩!

他的兄弟的名字是左边是火,而他的名字下边是火,更耐人寻味的是他是被活活烤死的。

汉王朱高煦曾经吃过多少烧烤,却没想到自己被自己大侄子烧烤了。关于朱高煦为什么被烧烤,明朝人焦竑在其《国朝献征录》给出了答案。

焦竑可不一般,他的铁哥们是“童心说”的倡导者明朝哲学家李贽,而焦竑更大状元,于万历17年(1589年)一举夺魁。他的《国朝献征录》颇具史料价值,乾隆四十二年于敏中奉旨对张廷玉的《明史》进行校订,就参考了《国朝献征录》一书。

《国朝献征录·汉庶人传》:一日上欲往视,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

张廷玉《明史》卷103《诸王世表四》:汉,高煦,成祖嫡二子。洪武二十八年封高阳王,永乐二年进封。十五年就藩乐安州。宣德元年八月反,削爵锢西内,焚死。世子瞻坦先卒。韦妃及九子俱从死,除。

年轻皇帝,牙一咬,心一横,对着执法者喊:杀、杀、杀,全杀!

西四牌楼是哪里,就是清朝的菜市口,在明朝叫菜市街。当然,明朝的菜市街和清朝的菜市口位置,略有不同。明朝的菜市街在西四牌楼,清朝的菜市口在宣武门城外,肃顺、戊戌六君子就在此被杀。

在更强烈的哭声、骂声、笑声伴随着惨叫声中,一颗颗人头滚落地上,血流如注。

就这样,这个自称是李世民的明朝汉王在追求帝王之路中,落了个全家灭亡,从此明朝再无汉王。

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朱高煦

明朝初年老四爱出皇帝,朱元璋是老四,朱棣也是老四。老四朱棣有四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老四朱高爔。朱高爔很悲催,只活了一个月,就与这个世界做了永久告别,以至于连郡王都没混上。他还不算最惨,最惨当属于老二朱高煦。

猛一看老大、老三、老四都是火字旁,而只有老二是四个点——灬,其实这四个点就是火的异体字,煦也可以写成昫,或者是上昫下火的,他被火烤死的。他的名字其实还不错,煦一般组词都是和煦,有温暖的味道。我还发现个情况,一般跟煦相关叫温的运气都特别好。

五代后梁开国皇帝叫朱温,十国南唐开国皇帝叫徐温,偏偏这个朱高煦,小时候不是暖孩,长大又不是暖难。明太祖朱元璋健在的时候,看到朱高煦就气不打一处来,这孩子顽劣淘气,另外还有两个不省心的就是晋国王子朱济熿、周国王子朱有爋,请记住这俩人哦。

朱高煦虽然暴躁、顽劣,但勇武异常,颇有西楚霸王项羽之风。人长得高大威猛,健硕雄壮,一身肌肉,力能扛鼎,简直就是张飞一样的人物——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我们都知道,《隋唐英雄传》里的李元霸是第一战将,神一样的存在,可李元霸是演义的,而朱高煦就是大明的李元霸,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朱高煦的英武强悍不逊聪明神武的太祖朱元璋,远超雄才大略的朱棣,在勇武方面对于朱棣而言,绝对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不是建文削藩削得吃香太难看,朱高煦的勇猛之力,怕只对北元及其残余势力,也能安静地做个郡王,不至于这么惨遭灭门。

朱高煦在亲人坑死中惨遭灭门,最终下场比西楚霸王都惨。

二、明成祖朱棣为朱高煦画了一手好饼,激励着朱高煦拼死卖命。

如果没有朱高煦,朱棣不要说当皇帝了,连命也都得丢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对朱棣那是有救命之恩,上位之功,而且朱高煦都救了朱棣好几回了。

1400年四月,在今天的雄安新区一代,建文皇帝派李景隆率60万大军逼近白沟河,企图一举攻下朱棣的燕国老窝——今天的北京城。曹国公李文忠的宝贝儿子李景隆真是“战神”每战必败还刚愎自用,只有平安、瞿能、瞿郁、瞿陶围攻朱棣,朱棣开启疯狂模式,可无论怎么疯狂地作战,朱棣也难以抵挡他们,有几次差点被伤到,还有一次还差点被活捉。

在这紧急关头,朱高煦来了,朱棣才大大舒了口气。只朱高煦,大呼一声,骑马冲锋,提枪边刺一代瞿能、瞿郁、瞿陶父子三人,俱被刺死。李景隆带着残兵败将,仓皇而逃,白沟河之围因为朱高煦被解。这场战争惨烈,但取得的战绩更是骄人的,建文皇帝竟然无力再派兵长驱直入攻打燕国了。

尽管如此,朱棣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建文皇帝是铁了心要灭掉朱棣的。朱棣南下打到聊城时,遭到平安和盛庸负隅顽抗,尤其是盛庸用兵如神,朱棣层层被包围,就连朱棣得力大将张玉都被战死,朱棣精锐丧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煦再一次救朱棣危难之间,朱棣才得以撤兵。

到了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南下到长江北岸,打起了渡江之战,朱棣数次进攻都是失败二还。打还是撤,这是个问题,朱棣久攻不下,于是决定更建文帝谈判,建立南北朝。但朱高煦听闻老爹要撤兵议和时,坚决反对,他认为成败在此一举,如果知难而退,一旦建文帝缓过神,燕国必然有灭顶之灾。

他于是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带着敢死队殊死作战。渡过了江,朱棣轻松进军南京,将大侄子建文帝取而代之。

朱高煦救了朱棣,为朱棣打下了江山,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朱高煦这么卖力、卖命是他太孝顺吗?并非如此,而朱棣为朱高煦画了大大的饼,这饼就是未来接班君临天下。朱棣经常对朱高煦说,你哥身体不好,你要加油啊!朱棣为了激发朱高煦的斗志,也是让人醉了,直接说朱高炽短寿。

其实朱棣说到是也是实话,朱高炽的确短寿,而且其健康情况堪忧,不要说纵横沙场,救朱棣于万难之中,就是胖得连路都走不稳。朱高煦打心眼里看不起“路不平”的大哥,除了善良他一无所有,以至于公开取笑嘲讽三四百斤的胖大哥,朱高炽面对锋芒毕露,急着取代自己的弟弟朱高煦,他总是傻呵呵的以礼相待。

三、明仁宗朱高炽的以退为进,他以柔克刚让朱高煦的阴谋破产。

朱高煦只看到了大哥的善良,却没看到大哥的聪明。朱高炽身为嫡长子,在继位上有天然的优势,按照规定他的地位是坚不可摧的。可在朱棣一路南下打江山上,功劳最多、最大是朱高煦,而朱高炽也只是在后方负责一下后勤工作。

朱高炽从小都受到朱元璋的喜爱,又跟朱允炆关系不错,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只打了一次仗。他虽然对军事不太懂,但依然打赢了北平保卫战,除了他调兵遣将,听从谋士意见外,他的行政、组织、协调能力非常强的。

当然,朱高炽赢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对手叫李景隆。自从朱棣为了让朱高煦卖命打仗画饼后,朱高煦就有强烈要取代朱高炽的想法。他拿朱高炽跟朱允炆关系好说事,试图让朱棣怀疑乃至抛弃朱高炽。方孝孺更是以此拉拢朱高炽,如果朱高炽归降那更好,让他后方大乱,即使朱高炽不归降,那也是很好的反间计。朱高炽善良,但他不傻,非但不傻精明的很,朱高炽将派送信使臣押到朱棣阵前,并勒令使臣当场拿出未开封的信让朱棣看。

朱高煦诬告朱高炽,这让朱棣不开心,但他还需要用得着朱高煦也就当成什么都发生一样。当朱棣君临天下后,朱高煦居功自傲多有不法,惹得朱棣不快,而作为老大哥的朱高炽却总是为他说话好。

朱高炽做到了以德报怨,可这种以德报怨起到的作用与《郑伯克段于鄢》的郑庄公,郑庄公一次次地纵容他弟弟,让他弟弟共叔段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以至于起兵作乱,最终自寻死路。朱高炽的手段和郑庄公相似,一次次纵容朱高煦,朱高煦日益骄纵,不仅在争储中失败,还一度被朱棣发配乃至废为庶人。而当朱棣惩罚朱高煦时,朱高炽也总是为弟弟求情。

朱棣坚持立朱高炽原因有三,一是宗法制,二是好圣孙,三是仁孝厚道。尤其是第三点,是朱棣舍弃朱高煦而立朱高炽的根本原因,这就像李世民立李治而不李泰一样。立朱高炽,朱高炽能容得下朱高煦,而立朱高煦,朱高煦容不下朱高炽。可朱棣往往没想到的是,他的孙子朱瞻基却一点都容不下朱高煦。

朱高炽病逝后,朱高煦立即学习朱棣,可惜却遭到了惨败。朱高煦敢在朱高炽病逝后发难,正是朱高炽以退为进,让他作死最后好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赵简王真不简单,怂恿二哥还骑墙。

朱高煦死后留下了汉庶人三个字,也就是他的皇族身份被剥夺,成为了普通老百姓(其实还不如普通老百姓),朱高煦的弟弟朱高燧死后,他的谥号是赵简王。

按照宗法制的话,朱高燧继位就需要,老大、老二都死掉才行。他没有老大天然的继承权,也没有老二功劳盖世的筹码,他的手段更毒辣。他和老二一样,看不起连走路都是需要丫鬟搀扶的老大哥。虽然敬重老二,当又不甘心屈居老二之下,他的手段就是不断怂恿老二,让老二当枪头,到时候老大、老二两败俱伤时,他就能成功上位。

当然,朱高燧也有自身的优势,他的优势就是朱棣喜欢自己。朱高燧不是省油的灯,他和老二朱高煦曾告太子朱高炽的黑状,朱高炽对朱高燧像对朱高煦一样,原谅并请求父亲赦免。朱高燧的封地在漳德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可老燕国的事务却由朱高燧处理,可见朱棣对他的信赖。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明成祖朱棣病重。朱高燧就派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王射成、内侍杨庆的养子矫诏。他要弑君毒父,废兄立己。孟贤的谋士高以正泄露给自己的亲家王瑜,王瑜是总旗立即向明成祖告发。这事在朱高炽的求情下,朱棣原谅了儿子朱高燧,经历这事后朱高燧也就老实很多了。

在朱高煦谋叛时,朱高燧没有参与,成为了骑墙派,正是他的骑墙,反而结局比朱高煦的好多了。

六、朱高煦连他的儿子都告发他!

朱高煦他妻妾两人,正妃韦氏,庶妃郭氏,郭氏的姐姐是仁宗郭贵妃即恭肃贵妃,她们的祖父是武定侯郭英。

朱高煦的妻妾为他生下十一个儿子,嫡长子夭折,次子为郭氏所生。朱高煦这个爆脾气,因一些家庭琐事,一怒之下杀死了郭氏。郭氏的儿子朱瞻圻就不断向爷爷告发爸爸,弄得朱棣都没脾气,你爷俩弄得这叫什么事,于心何忍啊。

子不仁就别怪父不义,朱高煦废了他的世子地位,还把他拍向京师,关注明成祖的情况,随时向自己汇报。明成祖弥留之际,他蛊惑自己的老爸赶紧起兵,说自己的大爷要攻打汉国了。朱高煦这时反而冷静了,他入朝询问此事,出卖了自己的儿子,要自己大哥杀了他。朱高炽厚道,就让他当普通老百姓到凤阳去看祖坟去了。

别看朱瞻圻去看祖坟,朱瞻基依然没有放过他这个庶人的弟弟,在10月6日那天。老二朱瞻圻、济阳王老四朱瞻垐、临淄王老五朱瞻域、昌乐王老六朱瞻垶、淄川王老七朱瞻墿、齐东王老八朱瞻坪、任城王老九朱瞻壔、海丰王老十朱瞻㙊、新泰王老十一朱瞻垹,还有韦妃,共计十人,一同被斩首。老大朱瞻壑、老三朱瞻坦都先于朱高煦而死。

七、最恨他的侄子,将他连根拔起,谋反之事莫须有。

朱棣给朱高煦画饼,朱高煦才舍命为他老爹打江山,朱棣君临天下后,朱高煦身边也汇聚了一批精兵强将。他们敬佩朱高煦,更把朱高煦当成他们的利益代表人,利用朱棣当年的画饼承诺,准备角逐太子之位。连路都走不稳的朱高炽岌岌可危,可朱高炽身边也有人。

这些人就是文臣,文臣与武将相比,文臣更聪明,手段更高明。淇国公丘福、驸马都尉王宁为首的武将集团PK以解缙、黄淮为领导的文臣集团。

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一时间朱棣难以抉择,解缙才华极高,深受朱元璋的喜爱,更受朱棣器重,朱棣偷偷问解缙,选谁。解缙说,朱高炽是个好人哪!地球人都说好!明太宗朱棣心说,我能不知道我家老大是个好孩子啊!解缙见朱棣不语,又来了一句,您还有个好圣孙!

好圣孙就是朱高炽的老大朱瞻基,好是品德好,圣是能力强,朱棣就喜欢这个孩子。朱棣觉的朱高煦“类己”而朱瞻基则是“赛己”。燕王朱棣梦见老爸赐给他一个大圭,还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这边就有报喜他的大孙子诞生了。大圭在古代的寓意跟玉玺差不多,这让朱棣感觉他有当皇帝的命。

后来,朱棣还真当上了皇帝,古代人都迷信,于是朱棣感觉自己的当上皇帝靠的不是朱高煦而是朱瞻基,故而对朱瞻基非常喜爱。再反而来看看朱高煦,他的儿子不说夭折就是父子反目,这朱高煦家都不能齐,如何治国。

朱高煦看不起朱高炽,朱高燧看不起朱高炽,当朱瞻基看不起朱高煦,而朱高煦还很忌惮朱瞻基。当朱瞻基还是个孩子时,他们一家去孝陵祭拜,走不稳路的朱高炽摔了一跤,朱高煦马上耻笑他大哥,前边的人摔倒了,后边的人知道在哪里小心。

正当朱高煦开心之际,他身后传来一句,后边的后边跟知道小心之处。朱高煦扭头一看,正是朱瞻基,心里不免有些心虚,一是这孩子太大胆,二是这孩子诞生时朱棣做得梦他也知道,他也迷信。

就是后来,朱高煦的大哥明仁宗驾崩后,他想有所动作,还没开始闹,就被他大侄子御驾亲征。他果断放弃,立即认输,最后被杀,至于焦太史所说的明宣宗烤熟他,是因为他的扫堂腿,不免有些黑他的因素。

朱高煦的作死。

后来的朱高煦虽然躁动的心还在,但也基本认命,因为早在朱棣选他哥放弃他的时候,他就是虎落平阳了,翻不起什么大波浪。可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煦愤懑不平,他感觉自己拼命打下的天下,到最后归老爹也就算了,轮也没轮到自己,心中苦闷,不满情绪在表现在言行上。

朱高煦蠢蠢欲动的叛乱就有他的铁杆朱济熿、周国王子朱有爋等人,可他还没有行动,朱瞻基都知道了,而且直接御驾亲征。由此可见,朱高煦不仅没资本、没条件叛乱,而且他已经被牢牢监视了。

他被封为汉王,他不说自己是刘邦,却说自己是李世民。别说,他和李世民是有点像,但他在战功上比李世民大多了,而且他还拥有老三的支持。他这样一说,最烦的就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甚至连朱高燧也烦。

你是李世民,那朱棣就是李渊,朱高炽就是李建成,朱高燧就是李元吉,朱瞻基就是李建成的儿子。正是他以李世民自居,才注定了他悲惨的命运。

朱棣从亲王到皇帝用了四年,他成功后立即对亲王们继续削藩,像朱高煦这种功劳大、能力强的亲王,更是被架空,丧失了篡权夺位的资本,也根本没有一丝机会。

没资本、没机会还说狂话,这不更韩信后来造反一样吗?!这就是作死!朱棣不忍杀子、朱高炽不忍杀弟,到了朱瞻基,这个曾经的好圣孙,从小就恨“汉”入骨,他必然要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朱高煦在朱瞻基刚继位时,还想着搞出的动作,没想到大哥不是建成(李建成),侄子不是建文,自己反而成了诸王中唯一被灭门的一支。能和朱高煦相比的恐怕也只有李建成和李元吉了吧!

朱元璋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孙,曾下令皇子皇孙里如果有邪恶奸佞篡权之徒,贬为庶民即可。可朱瞻基为了灭他们全家,一方面假意拒绝大臣们上书要杀朱高煦,另一方面又放出朱高煦给他来个扫堂腿。

汉王朱高煦在乐安,他不乐也不安,还不是因为他像被拔了牙的老虎,去了爪的鹰嘛!被朱瞻基抓后,关在天牢里,自然是朱瞻基说他扫堂腿他扫堂腿了,就是说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弑君,也都是一面之词。

如果对朱高煦悲情一生,总结的话,那就是爹画饼、兄故纵、弟挑唆、子出卖、侄歹毒、己作死。

他就是一个武夫,野心万丈却又无可奈何,牢骚满腹却又永不甘心,最终他的嘴害惨了他。如果在朱棣刚刚继位时,他就是不学李世民,学学二十多年的朝鲜的李芳远也不至于落个全家灭门。也或者,他能学学老子的“功成身退”也能做个快乐的王爷,在乐安这个地方快乐而平安的生活,该多好!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