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中国人口大约只有7000万,到了后期猛增至超过4亿,为何会出现这样爆炸式的增长呢?
明末清初的情形清朝最初源自中国东北的女真族,16世纪末期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并在明朝的衰落中崛起。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并逐步扩展势力范围。
明朝晚期后金逐渐壮大,努尔哈赤和继任者皇太极不断对明朝发动攻势,逐步实现对辽东地区的控制,积累足够的军力和资源,为进一步南下扩张奠定基础。
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将后金更名为“大清”,标志着清朝正式的成立,此时清军已然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具备与南方明朝对抗的实力。
反观同一时期的明朝,内部动荡、朝纲不振,加剧地方叛乱和农民起义,为清朝的南下提供机会。
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的灭亡为清朝入主中原的关键契机。
吴三桂投降多尔衮引清兵入关,清军在山海关一带击败李自成的起义军,并在此基础上进入北京,之后正式建立起清朝在中原的统治。
清朝入关后,为稳固统治迅速南下展开一系列征战行动,平定大顺、南明等各方势力的抵抗。1645年清军攻陷南明的南京,继而在南方多个省份扩展势力,其间的战事持续数年。
直至1662年,清军成功俘获南明永历帝,标志着清朝对全国主要地区的军事控制。清军入关过程虽然迅速,但各地的战乱、掠夺、灾荒,却给广大民众带来极大的苦难。
许多村庄荒废、土地无主,大规模的战乱导致中原地区人口锐减,仅仅只有7000多万。不过,在此后清朝统治20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却迅速增长到4亿。
这样的人口增长速度,在古代称得上是“爆炸性”增长,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涉及经济、政治与军事多个方面。
康熙皇帝的一统清朝入关后开始采取“宽以治民”的政策,修复战后的破败景象,鼓励农民返回家园恢复生产。
顺治皇帝在各地推行招抚政策,对战乱期间流亡他乡的百姓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免除数年赋税、减免徭役等,吸引流散的民众返回故土。
还大力修缮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推动战后农村经济的逐渐复苏,使得经历明末几十年动荡的天下获得喘息之机。
康熙皇帝时期,南方的三藩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拥有广阔的封地和极高的军事权力,对清朝中央集权构成的威胁。1673年康熙决定撤藩,吴三桂起兵反叛,引发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
此战对对南方的经济和人口造成沉重打击,大量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南方人口一度大幅减少。
不过经过多年的战争,康熙最终平定了三藩,重新确立清朝在南方的统治。此战过后使得清朝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直接控制,地方军事力量被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天下政权得以稳定,为之后的社会经济恢复和人口增长创造条件,也就是从此刻开始“康乾盛世”拉开帷幕。
清朝人口激增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的提升是一个关键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新型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郑和下西洋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展,一些外来的高产作物逐渐传入中国,包括玉米、马铃薯、番薯等。这些作物原产于美洲,具有耐旱、耐贫瘠的特点,适宜在中国的山地和旱地种植。
清初的农业生产依赖于水稻、小麦等传统作物,种植区域集中于平原地区,玉米、马铃薯的引进打破这一局限,不仅适应中国的多种气候和地形,还能在传统作物难以生长的土地上获得良好的产量。
高产作物的推广扩大可耕地面积,山地、丘陵地区也能进行种植,增加粮食供应。特别是南方多雨的丘陵地区,番薯等作物迅速推广,成为填补饥荒的有力保障。
西南地区和西北高原等偏远地方,由于传统作物种植困难,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新作物的推广,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民能够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种植马铃薯、玉米,从而保障他们的基本生计。
粮食产量的增加直接带动人口的生存能力提升,成为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
政策变革与税收制度的调整除农业上的突破,清朝在政策变革上也做出重要的调整。雍正年间,废除明朝时期实行多年的人头税(丁税),转而以“摊丁入亩”的方式进行税收。
以往每增加一个人口就意味着需要承担额外的税负,这种负担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往往不堪重负。
新制度将人头税与土地面积挂钩,而不再单纯根据人口数量征税,减轻农民因家庭人口增加而面临的经济压力,间接鼓励了农民生育,在乾隆时期得到全面推。
清朝在减轻赋税负担的同时,也采取一些刺激生育的措施,例如朝廷在部分地区免除农民的部分赋税,鼓励多子多孙以充实劳动力。
南方战乱刚刚结束,清政府给予移民、复垦者土地优惠和免税期,使得大量流民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地方,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在客观上促进人口的增加。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整体社会环境趋于稳定,是人口增长的又一有利因素。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治理下,清朝完成对内外威胁的平定,社会秩序逐渐恢复。
内地的战乱基本平息,边疆的纷争得到有效控制,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得以安心务农,社会生产逐步恢复,农业技术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与创新,粮食种植的技术书籍广泛传播。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多子多福的观念,政策的推行配合上社会的整体稳定,百姓敢于生养更多的子女。
清朝人口激增的结果清朝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人口增长,但这种快速增长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土地资源日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逐步减少,导致粮食生产逐渐面临压力。
新型农作物的引进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清朝统治者未能有效地解决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
清朝中后期,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大量的农民因缺乏土地而陷入贫困,生活十分困苦。
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谋生的土地,被迫成为流民,在清朝后期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后来的民变和叛乱埋下隐患。
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和技术发展带来的机会,导致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时显得更加脆弱。
总的来说,人口的增长为清朝初期的稳定带来劳动力优势,但在清朝末期这种优势逐渐转变为社会负担,成为清朝统治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清代“中国人口大爆发”,真的是因为番薯推广吗?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清朝人口猛增的原因及中西方应对人口问题的方式 - CNKI
[抠鼻]人口数量增长也是王朝一大功绩,但是明末清初人口仅七千万?才短短二百年人口就能激增至四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