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300练(97)

小高语文在线 2025-02-22 05:23:26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 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玦,与宁庄子矢,使守,曰:“以此赞国①,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于二子。”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

——节选自《左传·闵公二年》(有删减)

材料二:

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

“先君庄王为匏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容宴豆,木不妨守备,用不烦官府,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问谁宴焉,则宋公、郑伯②;问谁相礼,则华元、驷騑③;问谁赞事,则陈侯、蔡侯、许男、顿子④,其大夫侍之。先君以是除乱克敌,而无恶于诸侯。今君为此台也,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之,数年乃成。愿得诸侯与始升焉,诸侯皆距无有至者。”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且夫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而以伯子男为师旅。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望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节选自《国语·楚语·卷十七》(有删减)

材料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注】①赞国:辅助国家。②宋公、郑伯:宋、郑二国朝楚。③华元、驷腓:华元,为宋国之卿;驷騑,为郑国之卿。④陈侯、蔡侯、许男、顿子:陈国、蔡国、许国、顿国的君主。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且夫私欲A弘侈B则德义C鲜少D德义E不行F则迩者G 骚离而远者H 距违。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玦”,环而有缺。先秦时期,玦除作为装饰之外,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B. “去”,指舍弃,丢弃,与《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的“去”意思不同。

C. “令”,指美好,善,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令”意思相同。

D. “速”,指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卫懿公嗜好养鹤,给予鹤过高的待遇,其玩物丧志的行为是导致卫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B.材料二中,楚灵王登台后沾沾自喜,伍举通过对比、比喻等方式,批评了楚灵王修建章华台的行为。

C.材料三中,围绕御孙的话这一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节俭、奢侈对于个人品德和人生的影响。

D.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于通过具体事例证明奢侈会带来恶果,材料三则以议论的方式直接表明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得诸侯与始升焉,诸侯皆距无有至者。(4分)

(2)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4分)

14.御孙说“俭,德之共也”,认为有德者皆由俭来。请以楚庄王为例具体论证这一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此诗约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以“读”总领,从晨起读经始,至末以日出赏景禅悟作结,结构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B.由诗人研读佛经前的动作及研读佛经的时刻,可知诗人对佛教沉溺之深,是真正的佛教徒。

C.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凝练有意蕴。“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两句意味深沉,蕴含哲理。

D.诗歌融记叙、议论、写景、抒情于一体,巧妙地把自然景物契合进自己主观的“禅悟”之中。

16.诗歌以“闲”奠定全诗抒情的主调,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此时诗人是否实现了“真清闲”。(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过秦论》中,“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陈涉起义时民众积极响应、纷纷追随的壮观场面。

(2)《登岳阳楼》中,作者以夸张手法描绘出洞庭湖水面之宽阔、湖水力量之磅礴的两句是“ , ”。

(3)小明游览三峡时,听到峡谷中回响着阵阵猿啼。他不禁想到古人在诗文中往往借用猿啼之声,营造悲凉氛围,如: , 。

参考答案

10. BDF

11. D

12. B

13. (1)(您) 希望能够与各国诸侯一起登台,可是各国诸侯都予以拒绝,没有人肯来。(“愿”“距”,各1分; 补充出代词“之”; 句意1分)

(2) 节俭就会使人欲望减少,有地位的人(如果) 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寡,1分; 不役于物,被动句式,1分; 直道,1分; 句意1分)

14. 先君楚庄王修建匏居台注重节俭。修建的匏居台规模适度,所用的木材,役使的百姓、官吏尽量从简。楚庄王的节俭让他拥有美德,能够除乱克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闵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攻打卫国。卫懿公喜爱鸩,王宫里的鸩有乘坐轩车的。将要与狄人作战时,甲胄的将士们都说:“让鸩去抵抗敌人吧! 鹌享有俸禄和官职,我们哪里能去打仗呢!”卫懿公把玉佩赐给石祁子,把箭赐给宁庄子,派他们守御,说:“用这个来辅助国家行使权力,选择有利于卫国的事去做。”卫懿公把绣衣给了夫人,说:“听命于石祁子、宁庄子二人。”卫懿公安排渠孔驾驭战车,子伯为车右:黄夷为前锋,孔婴齐殿后。卫国的军队与狄人在荧泽交战,卫国大败,狄人就灭掉了卫国。卫侯不肯去掉自己的旗帜,所以惨败。

材料二:

楚灵王建造章华台,和伍举一起登上高台,说:“这台真美啊!”伍举回答说:“我听说国君以接受上天福禄为美,以安定民众为乐,以听从有德者为耳聪,以能使远方人归服为眼明。我没有听说过以土木建筑崇高、彩绘雕饰为美,以金石匏竹乐器盛大众多为乐; 没有听说过以观赏场面宏大、视觉奢侈、荒淫于女色为眼明,而以辨察音乐清浊为耳聪。”

“我们先君楚庄王曾经建造匏居台,台的高度不过是便于观望国家吉凶云气,台之大小面积只不过可以容纳宴会所用的杯盘,筑台所用的木料不妨碍国家守备,费用不动用官府的开支,民众不至于荒废时务,官吏不改变上朝常规。若要问谁参与宴会,则有宋公和郑伯这类大国国君; 若要问是谁相助行礼,则有宋卿华元、郑卿驷腓这类贤大夫:若要问是谁相助庄王会盟之事,则有陈侯、蔡侯、许男、顿子这些盟国国君,他们的大夫在一旁陪侍。先君庄王用这种方法来消除战乱战胜敌人,而各国诸侯对此并不厌恶。如今君王建造这座章华台,楚国民众为此疲惫,楚国财用为此用尽,年成谷物为此歉收,百官为此厌烦,全国民众都来筑土,用了几年才建成。您希望能够与各国诸侯一起登台,可是各国诸侯都予以拒绝,没有人肯来。此后您派太宰启疆请鲁侯来,以蜀之役相威胁,鲁侯这才来楚。您派容貌美丽、风度优雅的美少年赞礼,派美须髯、高大健壮的人相助行礼,我不知道章华台美在哪里。”

“所谓美,是指对上下、 内外、 大小、远近都没有危害,这才叫美。如果用眼睛看着舒服就是美的,但乱取财用导致匮乏,那么这就是聚敛民财使自己富厚而让民众贫困,如此何美之有? 做国君的人,应该与民共处:民众贫穷,君主怎么能独自肥厚? 况且人的私欲膨胀,德义就会缺少; 德义不能施行,就会近者忧愁叛离而远者抗拒违命。天子的尊贵,就体现他以公侯作为官长,而以伯子男作为诸位官员。天子之所以具有美名,只是因为他将美德施行到远近之处,使大小诸侯都得到安定。如果聚敛民财来成就自己的私欲,使民众忧伤失去安乐,因而产生叛离之心,那么造成的罪恶就大了,眼睛看着舒服又有什么用呢? ”

材料三: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 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 罪恶中的大 (罪)。”“共”(就是)“同”,(是) 说有 (好) 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 (因为如果) 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 (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所以说:“节俭 (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 (如果) 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 招致祸患; 没有地位的人 (如果) 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 败家丧身: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 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 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 (罪)。”

15. B

16.参考答案

示例一:诗人实现了“真清闲”。(1)由背景可知,诗人被贬永州,身居闲职,无政事烦扰,难得清闲;(2)诗人“清心拂尘服”,可以看出身心清净无杂念;(3) 末四句写寺院幽静之景,景物之静,也是诗人内心宁静的反映。

示例二:诗人没有实现“真清闲”。(1) 由背景可知,诗人被贬永州,身居闲职,内心抑郁,才借读经净化内心;(2) 诗人希望研读佛经让自己得到心灵的修养,反映了他在追求精神超越过程中的矛盾和探索;

(3) 诗人读经时发出了对世人追逐虚妄的感叹,可见其内心并不能真正摆脱现实的困扰。

17. (1)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025届古诗文训练15

2025届古诗文训练 · 目录

上一篇2025届古诗文训练(12)下一篇2025届古诗文训练(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