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章仕仁
前 言
一瓶上千的茅台,成本到底是多少?之前看到在茅台向仁怀市致的函中写道,2022年茅台酒用高粱农户收购保护价格调整为11.2元每公斤。
5斤高粱成本28块钱,加上小麦、水、曲母等酿酒辅料成本,再算上人工和物流,有人算出一瓶飞天成本不到60,甚至更低。
按照这个算法,成本不到60的茅台却能卖到1499和二手市场的3000多。
中年人囤茅台、年轻人抢茅台,茅台真是用来喝的吗?中间的利润到底被谁赚了?
茅台的文化塑造与品牌价值
茅台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离不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匠心独运的品牌建设。
茅台巧妙地将品牌与国家辉煌历史、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社会大众的情感紧密相融,塑造出一份独特的品牌形象,使得茅台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上升为了一种文化象征。
197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在全国食品工作会议上的一句话——“茅台酒是国酒”,为茅台的品牌之路奠定了基石。
这简单的四个字不仅肯定了茅台的品质,更赋予了它一种国家级的荣誉和象征意义,使其在消费者心中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度和好感度。
即使在2019年,“国酒茅台”商标被禁用后,更名为“贵州茅台”,其销量和价格依然不减反增,足以证明“国酒”称号的影响力之深远。
这一现象也反映出,茅台的品牌价值已经超越了名称本身,深入人心。
茅台的历史与新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领导人的渊源,到在日内瓦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茅台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毛泽东对茅台产量的关注,周恩来将茅台作为外交“法宝”的举动,都为茅台增添了浓厚的历史色彩和政治意义,这些历史故事不仅提升了茅台的品牌形象,更使其成为了一种国家记忆和情感的载体。
茅台的文化营销,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案例。
它不仅善于利用历史故事,更注重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从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品牌形象。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获奖故事,是茅台品牌故事中最经典的篇章。
无论是“怒掷酒瓶”还是“不慎失手”,这个故事都为茅台增添了传奇色彩,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尽管故事版本存在争议,但其营销效果毋庸置疑。
茅台的文化营销并不局限于历史故事,更注重挖掘自身文化内涵,从“少女踩曲”的传统工艺,到《茅台文化力》等书籍的出版,再到爱茅台APP上的“文化之旅”,茅台将文化元素融入到生产、宣传、销售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体验产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茅台的产品线也充满了文化元素,生肖酒、年份酒、陈年酒、寓意酒等,都赋予了产品不同的文化内涵,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天下第一瓶”等大型宣传活动也进一步强化了茅台的品牌形象,使其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茅台的价格之谜
茅台的价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高昂的市场价格与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其中蕴藏着复杂的市场机制和品牌策略,茅台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然而,茅台收购高粱的价格与市场价格存在巨大差异。
即使考虑到红缨子高粱的特殊性,加上小麦、水、曲母等辅料,以及包装、运输、人工等成本,一瓶茅台的生产成本也远低于其市场价格。
这种成本与价格的巨大差距,引发了人们对茅台定价策略的质疑,茅台的价格不仅仅由生产成本决定,更受到市场价值和品牌策略的影响。
茅台的市场价值由其内在使用价值和市场赋予的价值共同构成。
作为一种酒,茅台的品质固然重要,但其作为文化符号、身份象征、社交货币的价值,才是其高价的主要原因。
茅台的官方定价与其市场价格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其中经销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茅台以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为经销商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而经销商的囤货、转售等行为,进一步推高了市场价格,这种“低出厂价、高市场价”的策略,既保证了茅台的利润,也维持了市场的热度。
茅台的产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缺口,这种稀缺性进一步提升了其市场价值。
即使茅台不断扩产,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使得茅台成为了一种“限量版”商品,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茅台价格的历史走势表明,其价格一直处于上涨趋势,这种稳定的升值预期,使得茅台不仅是一种消费品,更成了一种投资品,被一些人视为“酱香型金融产品”,茅台作为抵押物的案例,也进一步证明了其金融属性。
茅台的市场价值与郁金香泡沫、黄金等物品存在相似之处,它们的价格都受到市场认可度、投机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其市场价值往往远超其内在使用价值。
人们购买这些物品,不仅仅是为了其本身的用途,更是为了其象征意义和升值潜力。
茅台的市场策略
茅台的市场策略与其消费群体密不可分,它既要维护高端消费者的忠诚度,又要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从而保持市场的活力和品牌的持续发展。
茅台长期以来以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在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问题,经销商的囤货、炒作等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虽然茅台也尝试通过自营电商平台“i茅台”等方式进行直销,但经销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平衡经销商的利益与市场秩序,是茅台面临的一大挑战。
面对白酒行业消费群体老龄化的趋势,茅台也开始积极探索年轻化战略,与蒙牛合作推出茅台冰淇淋,与瑞幸联名推出酱香拿铁,都是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这些跨界合作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但能否真正改变年轻人对茅台的认知,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毕竟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茅台仍然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而非日常消费品。
年轻人并非不认可茅台的品牌价值,而是受限于自身的消费能力,高昂的价格使得茅台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即使是茅台冰淇淋、酱香拿铁等相对平价的产品,也难以真正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如何缩小与年轻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是茅台需要思考的问题。
白酒行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消费观念的转变、健康意识的提升等,茅台作为行业龙头,也需要积极应对这些变化。
茅台的未来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它需要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市场地位和品牌价值。
假冒伪劣产品一直是困扰茅台的一大难题,从“钻孔茅台”到年份瓶假冒,各种造假手段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茅台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利益。
茅台需要加大打假力度,加强市场监管,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结 语
茅台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商品属性,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现象。
在中国,茅台常常被用于宴请、送礼等社交场合,成为了一种人情世故的载体,它代表着尊重、友谊和身份,也承载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
茅台的高价和稀缺性,使其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拥有一瓶茅台不仅代表着财富,更代表着品味和社会地位。
茅台的生产和销售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茅台的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市场的选择。
它的未来取决于其能否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你喜欢囤茅台酒吗?
信息源:
1.新浪财经:2024年11月11日,贵州茅台分红总额超3000亿 张德芹上任首季营收增逾15%
2.贵州日报:2024年12月6日,茅台集团坚持反哺农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