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的长子,作为一个在金窝子里长大的将二代,其前期缺少机会去让他到战争上去展现自己的才能,后期得到了替朱允炆挂帅出征,平定朱棣叛乱,原本这是一个证明自己才能的大好时机,可最终却反向证明了自己,不过是个赵括式的庸才而已。
年轻时的李景隆举止雍容,还喜欢读兵书,所以深得太祖皇帝的喜爱,在洪武十九年承袭了曹国公的爵位之后,他多次跑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军,表现良好的他最终被得以掌管后军都督府,并加封了太子太傅。当时在大明勋贵中,能够和李景隆媲美的将二代,也就只剩下徐达的长子,承袭了魏国公的徐辉祖了。
等到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之后,他对于李景隆的倚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李景隆回报給朱允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成功活捉了周王朱橚。
朱允炆在继位之前,就已经听信了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便开始着手准备削藩,等到正式登基之后,便立即以雷霆的手段,进行削藩。而第一个被削的倒霉蛋,就是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
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弟,所以一开始就受到朱允炆特别的关照,再加上他本人确实存在着想要谋反的想法,被自己的次子汝南王朱有爋举报后,朝廷立马派遣李景隆突袭到开封,去将其给活捉了回来,最终被贬为庶人,并迁徙到云南。
李景隆如此这般兵不血刃地完成了任务,让朱允炆觉得,这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更是器重不已了。
不久后,朱允炆又接连削掉了五位藩王,尤其是朱元璋的第十二子湘王朱柏被迫自杀后,燕王朱棣忍无可忍,决定举兵靖难,接连拿下通州、蓟州、遵化、密云等地区。
此时朱允炆并没有特别慌张,他放眼望去,目前能够挂帅出征的开国名将里,只剩下以防守出名的耿炳文了,所以便让他带兵去平定叛乱。
结果在真定一战,耿炳文被打得大败而归,只能放弃进攻,龟缩在城内,正准备发挥自己的防守才能时,远在南京城的朱允炆觉得他太怂了,便让年轻且富有朝气的李景隆前去换帅。
在出征之前,朱允炆亲自到江边给李景隆送行,用的是“捧毂推轮”这样的隆重大礼,还给了他便宜行事的大权。
朱棣这边在得知李景隆挂帅出征之后,大为惊喜,他根本就没有将这个在金窝子里长大的将二代放在眼里,认为他骄傲自大,又没有真正的才能,根本就不足为惧。
当李景隆领着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北伐的时候,朱棣却直接带着精锐人马援救永平,后又奔袭大宁。
李景隆闻讯,想要来一招“围魏救赵”,率军直扑北平。当时,留守北平的只有一万多老弱病残的兵,但在世子朱高炽的带动下,军民一起凭城坚守,期间都督瞿能几乎攻破张掖门,但却由于李景隆忌功,最终使得功败垂成,围攻了几个月都没能将北平给拿下来。
到了当年十一月的时候,朱棣率军回师北平,在郑村坝,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兴东二十里,发生大规模的会战,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此时城中守军,也被冲杀出来,将李景隆打得大败,南军丢弃大量的物资粮草,连夜撤退。
李景隆经此一役大败之后,只得暂时屯在德州修整。
对于郑村坝的败仗,朱允炆虽然感到失望,但并没有怪罪李景隆,认为这不是他的过错,是因为他身为主将的权力还不够大的缘故,所以便下令给了他“专征伐”的大权。
到了建文二年的四月份,李景隆和老将郭英、安陆侯吴杰等人会师真定,合军六十万,进驻白沟河,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雄县境内,结果又被朱棣给击败,而且这一次败得比上一次还彻底,南军战死十万余人,投降者更多,无数的物资粮草被抛弃,而李景隆则几乎一个人逃到了德州去,不久又退到了济南,差点就被活捉了。
两度大败,使得朱允炆终于看清了李景隆的真实才能,将其召回了南京,而当初极力推荐他的黄子澄,此时疯狂地向朱允炆建议,要杀了李景隆以谢天下,但朱允炆始终都没有问罪李景隆的意思。
此后,南军里虽然还拥有盛庸、吴杰、铁铉、平安等人,这样有一定才能,且一心平叛的将领,但由于李景隆的两场大败仗把精锐主力都给丢光了,最终使得他们无力回天。
当朱棣的大军兵临南京城下之后,李景隆和朱元璋的第十九子谷王朱橞背叛了朱允炆,打开了南京城门,放朱棣军进来,朱允炆闻讯后,绝望地纵火自焚而死。
李景隆此举彻底将他给钉在了历史耻辱柱在,你打仗没能力就算了,居然还没有骨气,做起了二五仔。这不就让后人更加相信,你李景隆就是朱棣派到朱允炆身边的间谍吗?只是缺少证据而已,但做出的行为,却比大多数间谍要厉害得多。
朱棣当上永乐皇帝之后,不仅保留了李景隆曹国公的爵位,还加封他为太子太师等职衔,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将其奉为了靖难第一功臣,这明显就是朱棣在羞辱李景隆。
永乐二年时,周王朱橚上疏揭发李景隆,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也都纷纷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朱棣这才废除了其功臣的称号,并将其软禁在家里。
期间他一度绝食十日,但没有自杀成功,最终一直活到永乐末年方才自然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