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忌满,人道忌全”:人再有本事,以下4个地方一定要空着

大麦看文化 2024-07-19 02:45:32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权当茶余饭后的趣谈。

在古代,流传着一则关于“留白”的智慧故事,如同一幅未完的水墨画,留有无尽的遐想空间。

这故事源自一位名为赵孟頫的宋代大画家,他不仅擅长书法,更以绘画闻名于世。一日,赵孟頫受一位富商之邀,为其绘制一幅山水长卷。富商希望画卷上每一寸都布满美景,不留空白,以示其财富与品味。

赵孟頫听罢,微笑着点头,但心中却另有打算。他开始作画,笔下山川壮丽,云雾缭绕,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溪水潺潺,感受到山风拂面。然而,就在画卷即将完成之际,赵孟頫停下了笔,留下了一片空白之地,既非山,也非水,只是纯粹的空白。

富商见状,颇感不解,询问为何不将画卷填满。赵孟頫淡然一笑,答道:“生活之美,便在于留有余地。画中留白,是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就如同生活中的宁静与闲暇,是心灵得以休憩之所。过满则溢,过刚易折,唯有懂得适可而止,方能长久。”

这番话,让富商恍然大悟,他终于理解了赵孟頫的深意。画卷虽未满,但美却因此更加丰富,如同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往往藏于那些看似平凡的留白之中。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生活之美,不在于拥有一切,而在于懂得欣赏与珍惜,那空白之处,正是我们内心最宝贵的空间。

古人云:“天道忌满,人道忌全”,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即使你才华横溢,能力出众,在生活中也有四个“空”需要你去体会和保留。

心要“空”

心之“空”,实则渊深似海,非彼空洞无物之境,乃是一片清明虚空,如《庄子·逍遥游》所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在这一片清明之中,方能洞察万物之理,理解宇宙之广袤。

古有云:“心若止水,静观其变。”正如唐代诗人王维在其《鹿柴》诗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即使身处喧嚣,心若能如空山一般宁静,便能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寂静中见真章。

这种内心的平静,不是逃避现实的遁世,而是于尘世中寻找一片精神的净土。

《道德经》中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此即表明,唯有心中虚空,方能容纳世间万象,理解万物相对而生、相辅相成的道理。

宋代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若能将心比作那渺小的一粒沙,于浩瀚宇宙中保持谦卑,方能在瞬息万变中寻得永恒。

《孟子·公孙丑上》所言:“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明代大儒王阳明曾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认为,人心本自光明,只是被私欲遮蔽,唯有去除这些遮蔽,恢复心之本然,才能达到至善之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知识与真理皆蕴藏于心中,只要心“空”而明,就能照见世间一切真相。

故此,心之“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去芜存菁,返璞归真的过程。

它要求我们在繁复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宁静,如此,方能洞察世间真谛,达至生命的最高境界。正如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心之“空”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领悟生命的意义,实现心灵的升华。

言要“空”

在古代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名叫晏子的大夫,他以智慧和谦逊著称。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要羞辱他,便让手下人将晏子从一个小门请入,意图嘲笑齐国使者身材矮小。晏子却不慌不忙,微笑道:“如果我是去访问狗国,自然应当从狗洞进入;如今我来的是楚国,应当有正门迎接。不知楚王是否愿意承认自己的国家为‘狗国’?”楚王听后,面红耳赤,只得命人打开正门迎接。晏子用寥寥数语,既维护了尊严,又展示了智慧,这正是“空”言的妙处——言不在多,而在精。

杜甫在其《春望》中所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即使在国家动荡、城市荒凉之时,大自然依旧生机盎然,这种“空”的意境,让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于无言中感受生命的力量。

杜甫的诗,虽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与“空”言之智慧不谋而合。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俗语:“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这与古训“言多必失”异曲同工,提醒我们在社交场合中,要懂得适时收声,避免因言语不慎而造成误会或伤害。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空”言智慧的传承,即在适当的时刻选择沉默,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空”言的习俗与谚语,如“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沉默是金”。这些古老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要学会过滤和控制自己的言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醒。

“空”言并非简单的沉默,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一种高超的沟通艺术。它要求我们在言语上有所保留,避免无谓的纷争,同时在行动上积极果敢,展现出真正的智慧与勇气。

在当今社会,掌握“空”言之道,无疑能让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游刃有余,成为真正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

行要“空”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出自《尚书·大禹谟》的古训,正是对行要“空”这一哲学的生动诠释。

从古代的儒家学说来看,孔子曾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当言语谨慎,行动敏捷。这种内在的修为与外在的谦逊,正是行要“空”的体现。

在道家哲学中,《道德经》所提倡的“无为而治”也与之相呼应,主张在行动中遵循自然法则,避免过度干预,保持一种“空”的状态,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海明威在其作品中经常提及的“冰山理论”,就是将大部分的思想和情感隐匿于文字之下,只露出表面的一角,让读者去体会和领悟更深层的含义。这种创作手法同样体现了“空”的智慧——留白,让读者自行填充和解读。

民间“树大招风,话多必失”则直接点出了张扬与炫耀往往带来的负面结果,鼓励人们在言行上保持适度和节制。而“沉默是金,说话是银”则进一步强调了言辞上的谨慎与行动上的“空”。

在现代社会,这种“空”的智慧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

学会筛选、沉淀,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行为的低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艺术。

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谦逊、内敛,懂得适时退让,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从而获得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境。

情要“空”

古人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情感的深度并非取决于每日的亲密无间,而是建立在心灵深处的理解与信任之上。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恋不必时刻粘腻,有时适当的分离,反而能培养出更为坚韧的感情纽带。

同样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句诗则道出了友情中的“空”。真正的友谊不会因距离而疏远,反而能在各自独立的空间里茁壮成长。

友情的“空”意味着相互之间给予自由,让对方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自我,这样的友谊才能历久弥新。

至于亲情,“儿行千里母担忧。”(民间谚语)这句谚语反映了父母对子女无尽的牵挂。然而,即便是最深沉的亲情,也需要“空”的智慧。

父母应当学会放手,让子女在社会的熔炉中锻炼成长,这样不仅能让子女更加独立,也能让家庭关系更加健康和谐。

在现代文化中,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段话触动人心,提醒我们在亲情中保持适当的距离,学会放手,让爱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自由飞翔。

在当代文学中,情感的“空”也常被探讨。如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道:“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这段文字揭示了爱情中需要的“空”——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要给彼此留下足够的空间,避免将对方视为理所当然,保持那份最初的新鲜感和神秘感。

这种“空”不是冷漠或疏离,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平衡,一种成熟的情感管理方式,旨在让每一份感情都能在适当的距离中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总之,“天道忌满,人道忌全”。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在这四个方面保持一定的“空”:心要空,以保持智慧和宁静;言要空,以避免言多必失;行要空,以谦逊低调处世;情要空,以保持情感的独立与自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与从容,享受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生活如一幅画卷,只有留白之处,才能更显画面的深邃与意境。

0 阅读:52

大麦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