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前期,储君之争曾经给皇室带来了巨大的动荡。皇太极之所以一直没有提前培养豪格为储君,其中蕴含着一段让人扼腕叹息的历史教训。当年努尔哈赤曾先后立储褚英和代善,可是这两位储君却都与父亲发生了矛盾,最终被废黜甚至遭到杀害。
这些往事历历在目,令皇太极不得不三思而行。那么,为什么皇太极不愿意提前培养儿子豪格呢?他是否对豪格缺乏信心?还是顾及到储君之争可能引发的权力斗争?
清朝开国之初,储君之位备受争夺,成为各种实力派争权夺利的活靶子。当年努尔哈赤极力提拔长子褚英为储君,却因为年少气盛、骄横跋扈而让父子反目成仇,最终被囚禁处死。褚英一朝扫地,代善便成了努尔哈赤的新爱将,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可是随着代善权势渐渖,他对皇权的威胁也日益增大。内忧外患之下,努尔哈赤不得不将代善革职贬谪,导致储位再次空虚。
从这两段惨痛教训中,皇太极看到了储君之位存在的种种隐患。一旦提拔储君,各家族必将疯狂角力,以谋求在新储君身上占据有利位置。这种权力斗争无疑会让统治集团四分五裂,使清王朝初期的根基岌岌可危。有鉴于此,皇太极上台后虽曾打算培养豪格为继承人,但最终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话说回来,豪格作为储君人选的确有着不少优势。他不仅是皇太极的嫡长子,而且武勇善战,平素作为都统领兵打仗也颇有建树。在靖远之战中,豪格率兵大破张献忠叛军,一时威名赫赫。身居如此高位的储君,自然也能凝聚各族宗亲们的拥戴。从这个角度看,儿子若能富有才干,不失为培养储君的佳选。
但皇太极最担心的,恰恰是如果豪格成为太子,其他儿子和宗亲们随时都可能借机挑衅他的权威,从而引发内斗。尤其是豪格的伯父多尔衮权力也不小,两人之间的矛盾更是所难免。果不其然,在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和豪格就公然对簿公堂,你争我夺、相互倾轧。最终造成惨剧,豪格遭到多尔衮的污蔑陷害,被囚禁致死,年仅40岁。
"爷孙自相哀毓斯人"。面对这等人伦惨剧,我们不禁唏嘘连连。若是皇太极还在世,一定会痛心疾首,悔不当初。眼见儿子继承无望,又不忍心废黜,他干脆就悬而未决,将储君之位空置了下去。这种权宜之计固然可以暂时避免动乱,但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储君之争的矛盾。最终迟早会爆发分赃内战,给王朝基业抹上阴影。
综上所述,皇太极没有提前为豪格铺平储君之路,主要是由于受到了努尔哈赤时期储君之争的沉重阴影。一旦确立太子,就势必会引发宗室内部的权力之争,不利于统治集团的团结统一。所以无论是看重储君人选,还是顾忌争储可能带来的内乱,皇太极最终都没能在有生之年确定储君人选。这种"无为"也许看似消极,但却是出于一种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