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中,青岛,这座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其乡村发展之路备受瞩目。近日,我们有幸与青岛市政协常委、青岛市知联会副会长,同时担任青岛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的李中华展开对话,一同深入探寻青岛乡村振兴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
成绩显著却存瓶颈,两会提案聚焦振兴难题
作为青岛市政协常委,李中华在今年的青岛 “两会” 上,提交了关于扎实推进青岛市乡村振兴工作的提案,引发广泛关注。青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已取得显著成绩,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产业发展根基得以夯实,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逐步构建。农产品出口额持续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也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然而,李中华指出,青岛乡村振兴仍面临诸多瓶颈问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偏低,产业链条较短,致使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在交通、水利、电力及数字化等方面亟待加强。同时,人才短缺与流失现象严重,成为乡村发展的一大阻碍。
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多管齐下破解发展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李中华在提案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要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优化县域土地资源配置。稳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并强化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监管,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财政支持力度,为乡村发展注入充足资金。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是关键一环。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鼓励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紧密合作,共同研发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新技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与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方便农产品运输与村民出行。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升级,保障农业生产用水。进一步完善乡村电力基础设施,确保电力供应稳定。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工程,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让乡村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注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人才吸引和培养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乡村人才政策,吸引城市优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建设。加强乡村人才的本土培养,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资源,加大农科生培养力度,尤其是增加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营销、农业电子商务等乡村发展亟需的新型人才供给。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同样不可或缺。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促进乡村社会协同治理。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李中华期望通过这些建议,能为青岛乡村振兴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助力青岛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早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聚焦关键深入实践,示范引领探索增收路径
李中华告诉我们,他目前主要聚焦两个关键问题:即青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打造与优化,和农民增收致富与城乡融合发展。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在日常工作中,李中华始终积极践行乡村振兴理念。
2018 年,他牵头成立李中华工作室,秉持 “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奉献三农” 的宗旨,通过开展理论学习、加强业务合作、开展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带动学校专家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室还借助视频号长期开展公益讲座,累计受众已达 18 万人次。近年来,他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义务辅导、公益培训等活动,累计辅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 1000 余家,建立专家工作站、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等 60 多个 。
此外,李中华参与创建了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致力于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他还积极参与 “乡村智联行”“百名专家连百企” 等活动,组织专家到乡村进行科技下乡、扶贫、问诊等服务,帮助农业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未来,他计划在乡村增设服务站,将短期服务转变为长期、常态化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持久、更有力的支持 。
优势凸显机遇难得,直面挑战剖析发展态势
提及青岛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诸多独特优势,李中华眼前一亮:“从自然条件来看,青岛四季气候平稳,极少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为农业生产营造了稳定的环境。人文方面,山东人勤劳、质朴、肯干的优良传统,以及深厚的文化传承,对农耕文明的延续意义非凡。在发展成果上,莱西经验作为乡村治理的全国典型,为乡村治理提供了优秀范例;青岛农业外向型经济发达,农产品出口额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充分体现了青岛农产品的高品质和良好信誉。此外,青岛资源禀赋完备,不仅拥有广袤的乡村土地,还汇聚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以及青岛市农科院等科研力量,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而且,青岛地处中日韩交流的前沿地带,开展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青岛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经济总量相近的宁波、无锡相比,青岛农民的收入明显偏低。去年,青岛农民年均可支配收入 31000 多元,而宁波已超 5 万元,无锡也接近 5 万元。在耕地和农业装备条件更具优势的情况下,如何缩小这一差距,成为青岛乡村振兴亟待攻克的难题。”李中华坦言。
政策引领明确方向,“五优五良” 助力农业发展
日前,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 “三农” 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对此,李中华做出了自己的解读,“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必须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总书记提出打造高质量的齐鲁粮仓,青岛拥有 100 万亩耕地,是齐鲁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青岛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提高粮食生产质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这是青岛义不容辞的重大使命。”
对于文件中提到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李中华认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青岛要结合自身特色。他提出 “五优五良” 的发展思路,“五优” 即优质、优产、优效、优才、优体。优质要求提升农产品和服务品质,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优产是将产量与质量有机结合,摒弃单纯追求产量的传统模式;优效是实现集体增收、农民致富,让农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优才是吸引和培育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优体则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经营组织化水平。“五良” 指良制、良田、良法、良种、良机,即完善机制,确保政策有效落实;加强农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推广科学种植方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种业,培育优质种子;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巩固成果持续发力,产业融合拓宽增收渠道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 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李中华指出,青岛在防止返贫方面工作成效显著,但仍不能有丝毫松懈,需持续发力。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正所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从根本上防止返贫。
在提升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方面,李中华介绍了青岛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像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等都是知名品牌。他强调,要继续维护好这些传统品牌,保证产品质量和信誉。同时,结合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开发更多衍生产品,比如崂山茶可以开发茶叶面膜等。还要重视农村休闲、体验、养老等产业,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科技创新成果初显,协同合作促进产业融合
李中华坦言,农业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农业原创性研发能力不足,在种子、技术、装备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他认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应放在种子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装备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上。青岛农业大学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世界首例克隆牛在该校诞生,在种子培育方面也培育出许多优质品种,像一些苹果品种已实现成果转化。在农业机械化研究方面,学校作为国际田间农业机械化协会总部所在地,科研水平较高,研发成果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李中华表示,农业科技要想与产业实现深度融合,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方协同合作。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要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研机构要加强研发创新,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以杭州 “六小龙” 模式为例,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才能推动农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取得良好成效。
知联会汇聚众智,长效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青岛市知联会副会长,李中华介绍,青岛市知联会在市委统战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他们设立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室,整合各方力量服务基层。每年开展 “乡村智联行” 活动,组织专家到乡村进行科技下乡、扶贫、义诊、提供担保贷款服务等。还开展 “百名专家连百企” 活动,帮助农业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未来,他们计划在乡村增设服务站,将短期服务转变为长期、常态化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持久的支持。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携手共创乡村美好明天
“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和我的团队将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以李中华工作室为依托,继续做好科普、培训和指导服务工作。下一步,计划在乡村增设服务站和服务点,深入基层,与农民紧密合作,为青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希望广大观众和学子都能关注并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携手共创美好未来。”李中华提及青岛乡村振兴发展的未来满怀憧憬。
青岛的明天,属于你,属于我,更属于那些为城市建设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坚信,有了李中华这样的领军人物,青岛乡村振兴的巨轮必将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
总策划:胡乐兵
负责人:张君旭
文字:钟言
摄影:李嘉欣、杨巧雨
设计:宋易霖
技术支持:毛小瑞、纪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