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孩子越大,越不喜欢和爸爸亲近?心理学家这样解释,很有道理

清风穿堂过 2024-12-13 13:12:31

依恋理论:孩子的初期依赖与父亲的间接角色

孩子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几乎把母亲视作整个世界的中心,对他们来说,妈妈就是一切的依靠,是给他们带来安全感的源泉,这种依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大脑中的本能驱动。

心理学家福特提出的依恋理论指出,婴儿会与母亲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因为母亲不仅满足了他们生理上的需求,也给了他们心理上的安定感。

对于父亲来说,这个时期的角色就显得有些间接了。

父亲在孩子眼中的形象,往往只是母亲的一个“附属品”,他们与父亲之间的依赖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很多时候,父亲更多的是作为“陪衬”出现。

这种现象不足为奇。孩子生来就会寻觅最直接且最能给予自身安全感之人,而这一角色往往由母亲来担当。

母亲是喂养、安抚、陪伴孩子最多的人,所以母亲的“吸引力”自然最强。

父亲在这一阶段,虽然有着相同的责任和爱,但由于社会习惯和角色分配的原因,往往并没有像母亲那样深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对孩子而言,父亲可能只是偶尔带着孩子玩耍,或者负责经济上的支持和“维护家庭秩序”,这种关系的冷淡,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亲子关系上的不对等,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孩子需要的是基础的生理和情感支持,这些由母亲来承担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孩子成长过程中,步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渐增。他们会逐步认知到父亲于家庭的重要角色,然而,这并不代表孩子就能毫无保留地接纳父亲。

母亲早期建立的亲密关系会影响孩子与父亲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孩子由于早期缺乏对父亲的依赖,面对父亲时往往会产生潜在的疏离感。

依恋的深浅径直左右着父子关系的亲密度。若父亲未能觉察到这一潜在的“距离”,或许就会与更好地同孩子建立联系的良机失之交臂。

青春期的自我认同:孩子如何看待父亲与自己的区别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身体的变化、情绪的波动、对自我的重新审视,所有这些都让孩子们对“自己是谁”这个问题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这时候,他们开始更加注重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尤其是父母之间的差异。

父亲成了他们理解“男性”角色的重要标尺,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会对父亲产生认同感,反而,他们可能会更加想要和父亲拉开距离。

孩子步入青春期之际,其心理活动繁杂且充斥着冲突。

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父母,特别是父亲,来了解自己将来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对父亲身上那些“成年男性”的特征感到陌生甚至排斥。

孩子们开始意识到,父亲和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样:父亲可能更成熟、更稳重、更有担当,而他们自己却在挣扎中寻找独立和个性。

这种差异化的认知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将父亲视为一个“陌生人”,而不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个阶段,父亲的形象往往变得有些“过时”,他们觉得父亲所代表的“父权”模式太过传统,甚至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变得与自己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

父亲给予的生活规矩与传统观念,竟成了他们逃避之物。父亲既是他们“性别认同”的参照,更是其反叛情绪的焦点。

然而,这种疏远并不是因为孩子真的讨厌父亲,而是他们正在经历一种自我认同的挣扎。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并不完全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父亲,只是潜意识里,他们会希望父亲能与他们之间的差异保持一定的距离。

父亲若能明了此点,于孩子需要空间之际给予适度自由,这段关系或许就能逐步缓和。

荷尔蒙与情感冲突:生理变化如何加剧父子疏远

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开始变得更加敏感,心情也容易受到影响,这种变化不仅让孩子自己感到不适应,也让他们和周围的人产生了更多的冲突,尤其是和父亲的关系。

孩子的荷尔蒙在迅速变化,情绪也在剧烈波动,而父亲的反应,往往无法跟得上这个变化的速度,这就成了父子关系中的一个“雷区”。

当孩子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他们会开始探索自己的性别角色,而父亲恰恰是他们认知自己“男性身份”的一个重要参照。

对于父亲,他们既渴望得到认同,又不愿完全接受父亲那种成熟、稳重的形象,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对自己未来的迷茫和不安,但这种情感无法完全向父亲表达出来。

因为在他们看来,父亲的成熟和权威只是提醒他们“还没长大”,这种提醒本能地让他们产生了抵触情绪。

而对于父亲来说,看到孩子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往往也不知所措,孩子的反叛、情绪波动以及那些看似无理的行为,常常让父亲感到困惑和失落。

与此同时,父亲自身的荷尔蒙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情绪控制力可能会逐渐下降,甚至出现不耐烦、急躁之类的状况。

这种情绪的互相冲突,很容易让父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孩子的疏远并非无缘无故,而是在他们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时产生的自我防卫机制,父亲的情感反应也常常加剧了这种疏远。

父亲若不能理解孩子此时的内心挣扎,而一味用自己的经验去批评孩子,就会让孩子感到无法与父亲沟通,甚至越来越想逃避,情感上的失衡,在这个阶段成为父子关系的最大障碍。

如何修复与孩子的关系?

父子关系的疏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要修复这段关系,父亲必须从改变自己的教育策略和心态开始。

孩子于青春期时,情感与生理皆会剧烈波动。身为父亲,关键在于理解孩子的这些变化,而非将所有问题归为“叛逆”或者“不听话”。

父亲首先需要做的,是学会倾听,而不是急于评判,孩子的心里往往有很多话想说,但由于害怕被误解或者批评,他们选择沉默或者反抗。

这时候,父亲的一个耐心聆听和理解,可能就能打破那层看似厚实的隔阂。

此外,父亲也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青春期的孩子在追求独立性,过度的束缚和干预只会让他们更加反感。

很多时候,父亲只是需要在关键时刻提供帮助,而不是做出过多的“主导”式教育,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犯错,才是最有力的支持。

而在这种支持背后,父亲更要展示出宽容和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和控制,父亲对孩子的尊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上。

要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时间去摸索自己,而父亲的责任并非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做一个在背后默默支持的引导者。

心理学家也建议,父亲应该通过一些温和的方式来重新建立与孩子的沟通。

这并非意味着父亲要一味地迁就孩子,而是要在不失父亲应有威严的前提下,以平等、尊重之态与孩子进行交流。

父亲需要改变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要让孩子总是觉得父亲冷漠、严肃,或者不懂他们的感受。

父亲可以适当展现脆弱的一面,向孩子传递一种信号:父亲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困惑和情感波动,这样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冬日运势签#\u0002##头条晒图大赛#\u00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