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国家对楼市的态度很明确:稳住别崩!一方面出了全国性政策,比如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深圳最高能贷231万),用专项债收储闲置土地和库存房(广东、四川收储了2900万㎡土地,河北拿3859套商品房当保障房),从源头解决库存和保障房问题。
另一方面地方各显神通:无锡给人才发“房票”,最高能拿600万补贴;呼和浩特不仅严格监管开发商的预售资金(防止烂尾楼,钱只能按工程进度分批拿),还直接给买首套二手房的人1%补贴。说白了,就是国家搭框架,地方想细招,一起给楼市“输血”。
二、一线楼市“止跌回暖”,三四线还在“跌跌不休”,买房得看清楚地方从数据看,一线大城市总算稳住了:3月北京、上海、深圳的新房价格环比微涨,二手房也止跌回升。但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差距超大:北京海淀房价跌了15%左右算“温和”,通州新房价格直接比2022年腰斩;深圳前海房价稳定在7.8万/㎡,但龙岗、坪山的房子卖出去得等2年以上(去化周期超24个月)。
三四线城市更难,有些地方库存积压严重,房子得卖10年才能卖完,开发商只能降价30%甩卖。比如广州全面取消限购后,买房的人多了45%,但房价还是跌了5%,说明大家现在更看重价格,政策刺激效果有限。

2025年房企到期要还的债超过4829亿,压力山大!好在融资利率降了(平均3.08%),但央企、国企好借钱(占比86%),民企还是难。不过也有创新办法:万科把长租公寓做成REITs(类似把资产打包成理财产品卖),上海有“商改保”REITs上市募资13.62亿,帮开发商盘活手里的存量资产(比如旧商场改保障房)。但富力、融创等企业还是得靠债务展期(延长还款时间)来缓解压力,日子不好过。
四、呼和浩特政策案例:想稳市场,但效果“喜忧参半”作为二线城市,呼和浩特做了两件实事:
1. 严控预售资金:开发商收的买房钱必须进监管账户,按打地基、封顶等9个节点分批提取,不能随便挪用,减少烂尾楼风险。
2. 补贴二手房:买首套二手房直接给1%补贴,首套房补贴2%,3月二手房成交环比涨了18%,但4月新房价格只涨了0.01%,二手房还跌了0.48%,说明政策能拉来人气,但房价想彻底止跌还得看市场信心。
五、未来买房怎么选?记住“品质为王”,长效机制在铺路
现在买房人越来越挑:90-144㎡的户型、全明户型(每个房间都有窗户)、得房率超100%(比如带赠送面积)、层高3.6米的房子更受欢迎,房企也在朝“好房子”转型。
政策层面也在变:全国26%的城市试点现房销售(不用怕期房烂尾),REITs越来越多(盘活存量资产),房产税试点也在研究。未来楼市会是“核心城市慢慢稳,三四线底部徘徊,好房子更吃香”的局面。
总结:买房人、房企都得“适应新规则”对普通人来说:一线和强二线的优质地段房子更保值,三四线别随便碰,小心库存高的地方砸手里;买房时多关注政策落地效果(比如补贴、监管是否到位),还要看经济大环境。
对开发商来说:别再靠“高周转”,得靠产品力(房子好不好住)和创新融资(比如REITs)突围。
2025年的楼市,正在从“狂飙时代”转向“精耕细作”,不管是谁,都得学会在“分化”中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