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中,安顺市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构建起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社会治理实体化运行体系。通过打破部门壁垒、重塑治理流程,将分散的治理资源聚合为高效运转的“治理中枢”,形成了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这种以资源整合为核心、以实战实效为导向的创新实践,正成为贵州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生动样本。
资源整合 推进“一站式”解纷
3月27日,记者走进关岭自治县综治中心,1200余平方米的办公区域被划分为接待大厅、矛盾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服务室等“一厅五室”功能区。
“你要保存好就医记录、视频等证据,向属地派出所申请人身安全保护。”在检察窗口,检察官涂祖梅正轻言细语地安抚一位遭遇家庭暴力的求助妇女。
“这里不仅是群众反映诉求的‘终点站’,更是矛盾纠纷化解的‘总枢纽’。”关岭自治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沈童孝介绍道,自2024年启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关岭自治县按照“一中心多用、多中心合一”理念,将公安、司法、信访等10余个部门力量整合入驻,构建起“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矛盾化解体系。

“以前群众反映问题要跑多个部门,现在只需进一扇门,所有问题都能在这里得到回应。”关岭自治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矛盾纠纷跟踪服务管理台账,实现信访诉求类、涉法涉诉类事项精准分流,2025年全县矛盾化解率达95%,真正做到“最多跑一地”。
这种“物理整合”带来的“化学反应”正在安顺市全面铺开。全市8个县级综治中心、95个乡级综治中心按照统一标准完成升级改造,推动资源整合从“空间融合”迈向“流程融通”。西秀区创新推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无缝衔接;平坝区建立“乡呼县应”联动机制,确保复杂矛盾“吹哨即到”。通过构建上下贯通的实体化运行体系,彻底打破部门壁垒,让基层治理从“碎片化”走向“一体化”。
数据赋能 提升治理效能
在安顺市综治中心指挥大厅,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类社会治理数据:重点场所监控覆盖率达100%、网格化信息平台日均处理事件500余件、“贵政通APP”用户突破6000余人……数字背后,是安顺市以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变革的生动实践。
依托“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技防资源,安顺市综治中心构建起“数据汇聚—分析研判—分流交办—跟踪反馈”的闭环处置机制。普定县通过“607建模平台”开发“矛盾纠纷预警模型”,对潜在风险实现提前介入;镇宁自治县利用“诉源治理平台”推动民事案件诉前调解成功率提升至46.2%,节省诉讼成本200余万元。2024年,全市通过信息化平台化解矛盾纠纷21946件,化解率达96.7%,运用成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安顺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政法大数据建模应用。2024年,全市政法机关围绕命案防控、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未成年人保护等重点领域构建42个数据模型,其中3个模型在全省首届政法智能化大比武中斩获佳绩。这种“用数据说话、靠算法决策”的治理模式,正在为基层社会治理装上“智慧大脑”。
实战实效 深化“建用管”
安顺市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升级,更在于制度体系的全面优化。全市建立首问责任、分流督办、考核奖惩等8项工作机制,确保综治中心从“建起来”到“用得好”。
在西秀区,“屯嬢说事、屯风和家”家庭婚恋纠纷调解工作法巧妙融合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将亲情、友情元素融入调解过程,让家庭纠纷的化解充满温情,有效修复了家庭关系。平坝区创新推出的“综治中心+行业调解+司法确认”模式,让劳动纠纷、医患纠纷等专业领域矛盾化解周期缩短50%;紫云自治县建立“综治中心+十联户”治理单元,将矛盾化解触角延伸至村组网格。2025年,安顺市将“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多项举措推进工作落地,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针对命案防控这一社会治理难题,安顺市综治中心建立“红橙黄蓝”四色预警机制,对家庭暴力等高风险信息实行提级管理。
从资源整合的“物理变化”到数据赋能的“化学反应”,再到制度创新的“基因重组”,安顺市以“绣花功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探索出一条符合山区特点的基层治理新路。站在新起点上,安顺市将持续深化“建用管”一体化模式,让“安顺样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亮丽名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光平
编辑 何琴
二审 张谌
三审 黄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