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朴爱民的人设,X了

历史王汉周 2024-11-07 14:27:39

01

2004年底,湖北省荆州市纪南镇松柏村村民,在清除鱼塘淤泥时,发现了几座古墓。考古人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4座汉代墓葬。其中一号墓的主人名字叫周偃,是一名汉武帝年间去世的小吏。

陪葬品中有大量木简木牍,记录了一个基层小官吏的工作内容与经历。对了解汉代初期基层的税收、律法、民生...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让我们直面古人,一窥历史烟尘深处的隐秘。

02比如这块题名为“令丙第九”的木牍:

记载的是一则汉文帝时期的诏令。诏令可以理解为红头文件,级别很高。原文如下:令丙第九丞相言:请令西城、城固、南郑献枇杷各十,至不足,令相补不足,尽所得。告过所县用人数,以邮、亭次传,人少者财助献。起所为檄及界,邮吏皆各署起、过日时,日夜走,诣行在所司马门,司马门更诣太官。太官上檄御史,御史课县留迟者。御史奏,请许。制曰:可。孝文皇帝十年六月甲申下。

简单翻译:大汉中央丙字第九号文件丞相建议:请允许命令西城、城固、南郑三地各上贡枇杷十(筐,单位存疑),如某地数目不足,让其他地方补足,如总数不够,三地枇杷全部收取。运输枇杷经过的地方各郡县,要提前统计安排好运送人员、里程,责任落实到每一邮、亭。

如果运输人员不足的话,地方上要筹措资金雇佣人手。起运枇杷每过一个邮、亭,邮吏要如实记录接收、转送时间,昼夜不可停歇,将枇杷运送至皇帝驻地的司马门,由司马门部门工作人员上交给太官。太官要行文给御史,御史根据枇杷运输延误情况,处罚那些办事不力的地方官员。御史向皇帝上奏这份建议,请求准许。皇帝批示:同意。发布日期:汉文帝十年六月二十一日

03

这批枇杷的作用,有可能是供奉宗庙、祭祀祖先。汉廷历来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每个月都要更换宗庙里的酎金,金子的成色不足,都会连累诸侯王爷们被罢官夺爵。与黄金相比,区区30筐枇杷实在算不了什么,兴师动众无可厚非。但文件中提到的运输终点,是皇帝行在,而不是京城长安。

也就是说,不管皇帝到哪里巡狩,枇杷都要运输到位。何况接收枇杷的太官,是少府属下,专管皇帝膳食的官员,而不是在长安负责祭祀宗庙的奉常。还有,枇杷这种新鲜水果是有时令(保质期)的。

汉中枇杷大概在五六月成熟,常温保质期不过几天,低温冷藏保质期也不到一个月。这也就是为什么公文要在六月下达,并要求地方上昼夜不停歇运输的原因,以此用来饱皇帝乃至左右妃子近臣口腹之欲。

04

汉文帝是给汉中三县下的诏令,而周偃身在千里之外的荆州,中央为什么也要给荆州下一份文件呢?汉中到长安的距离并不算远,但两地之间隔着秦岭。两千多年前,没有高铁飞机、没有穿山隧道,秦岭地方丛林茂密、高岩险阻。

古汉水曾经可以从汉中逆流直上,走陈仓道从西路至关中(韩信暗度陈仓的时候用过)。但不幸的是,吕后当政年间,武都山脉崩塌,古汉水堰塞,后来成为四川嘉陵江的上游,汉中到关中无水路可通。所以从汉中翻越秦岭,就只剩下四条道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以及子午道。

这里面,最平坦的陈仓道路程太远,一个月时间,根本完不成任务。剩下的三条,直到明末都是人迹罕至,现代人进去探查,也没有发现汉代的建筑遗迹。也就是说,并没有“以邮、亭次传”的条件。那这30筐枇杷该怎么送呢?

老王推测:当西城、城固、南郑三县将枇杷收集完成后,集中运输到城固汉水码头,在此登船,顺流直下,一路经汉阴、安康到达襄阳。然后弃舟上岸,经荆襄古道,北上方城,再通过四通八达的中原驿道,昼夜不舍,把新鲜的枇杷运送到行在,供高高在上的汉文帝享用。只有这么走,周偃作为江陵西乡一名小吏,才有可能收到朝廷的诏令,听从官府的征调,督率几名役夫,成为押送贡品枇杷队伍里最不起眼的一环。05

这份木牍,也意外成了一段幽暗历史的见证。《史记》记载: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刘恒立足了俭朴爱民的人设。历代庙号太宗的皇帝,谁知名度最高、评价最好?李世民表示:“朕德不逮于汉帝。”汉帝,就是汉文帝。可,汉文帝这“枇杷昼夜到宫门”,比“一骑红尘妃子笑”,也不遑多让。但凡是个人,就会有贪欲。2021年发现并入围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江村大墓,也是另一佐证。汉文帝霸陵的千年谬误被纠正,江村大墓,才是刘恒墓址所在。一铲子下去,刘恒简朴的人设荡然无存。不仅陪葬琳琅满目:

外藏坑更是多达70余条:

还出土了大熊猫...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