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国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后暗藏道法之争?

欲云谈史论今 2021-10-10 22:30:26

魏惠王,是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在他执政期间,魏国遭遇桂陵与马陵两次大败,彻底跌下霸主神台,从此一蹶不振。

一国之君,有贤君、明君,也有昏君、暴君。贤君、明君能强国,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就是典范;昏君、暴君能亡国,夏桀王、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就是代表。以此而言,将魏国领向下坡路的魏惠王,该是昏君还是暴君?

桂陵之战前,为阻止魏惠王攻赵,魏大夫季梁曾苦口婆心地上朝劝谏:“大王依仗精兵强将去攻打邯郸,想以此扩张领土,争夺霸主之位;恐怕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称霸大业就越发遥远。这就好比是想去楚国,却驱车向北而行啊!”

一国战事频繁,必将急剧增加百姓负担,也会大大消耗自身国力;同时,频繁的战争也让国家四处树敌,国际环境日趋恶化。单纯依靠武力欺压他国就想称霸,不但是事倍功半,还容易拖垮自身。季梁深知这点,才会苦心地劝谏魏惠王。可惜,魏惠王根本听不进去。结果,魏国大军虽然攻破了邯郸,撤军时却被齐人伏击,在桂陵遭遇一场大败!

整体看来,魏惠王前半生极其好战,从继位的第一年开始,魏国对外战事就几乎从没中断过。多年穷兵黩武,让魏国先遭遇桂陵之败,而后又遭遇马陵之败。古语有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两次战略性大败,将魏国国力消耗了大半;随后秦国趁机痛打落水狗,侵占了河西之地,让魏国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从此来看,正是魏惠王一意孤行与穷兵黩武,才导致了魏国的没落。穷兵黩武而又一意孤行多年的魏惠王,应该算是昏君还是暴君?

要把昏君与暴君的名头加给魏惠王,首先他自己就觉得很委屈。在魏惠王看来,自己应该算是东周少有的、关爱百姓的仁慈之君。

一次,魏惠王与儒学大师孟子会面,当场就大倒苦水:“寡人对于国家,可谓费尽了心力。河内(今河南济源一带)发生饥荒,我就把当地百姓迁徙到河东(今山西运城市一带),还把别处粮食运送到河内救灾;河东发生饥荒,我也是照此办理。看看周边国家的政治,还没有谁能像寡人一样用心。可是,邻国百姓不见少,寡人手下百姓也不见多,这是怎么回事?”

魏惠王说自己关爱百姓,好像是自吹自擂,倒也不完全是说大话。在魏国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南)那一年,魏惠王就废除了逢忌(今河南开封东北)之薮,将其开放给百姓耕种。逢忌之薮,原本是国君专用的田猎园囿。魏惠王废除了公室园囿,将其赐予百姓,这就是一项德政。公元前340年,魏国圃田(今河南中牟西)发大水,魏惠王又命人沿着国都外城开挖大沟,以排泄圃田洪水。从这两件事来看,魏惠王确实关心底层百姓的疾苦。

可魏惠王对百姓如此关爱,却没能吸引他国百姓投奔魏国,这又是为什么?

“亚圣”孟子听了,毫不客气地回应道:“大王国内猪狗都吃着人的粮食,却没人制止;路上有人饿死,却没人发放仓库的粮食;人死了,还说‘不是我的缘故,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刺死了人,却说‘人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区别?所以,大王这是在以五十步笑百步!什么时候大王不再怪罪年成不好,那样天下百姓自然都会投奔魏国而来了!”

虽然魏惠王自诩关爱老百姓,可他的作为不过是比他国诸侯多一点点,还不足以让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而魏国频繁对外开战给百姓所带来的痛苦,要远高于其他国家。所以相比而言,魏国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凭什么让邻国百姓云集而影从?

穷兵黩武而一意孤行,还不知百姓死活,这就是魏惠王浑浑噩噩的前半生!

不过,接连遭遇了桂陵与马陵两次挫败后,魏惠王终于清醒过来了。这次魏惠王能有所改变,还多亏了一位宋人——他就是惠施。

惠施,又被称作惠子,是战国名家(也称刑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魏惠王经常听惠施讲学,十分佩服他的学问,一度重用他为相国。魏惠王时期的魏国法律,大多由惠施主导实施。

马陵大败的消息传来时,魏惠王虽然痛苦却极不甘心,召来惠施后,说:“齐国,是寡人的大仇,我至死都不能忘。现在魏国虽弱,可我还是想发兵报复齐国,不知如何?”

惠施听了,赶紧劝阻道:“不行。我听说,王者要适合法度,而霸者要懂得计谋。大王这一主张,距离法度和计谋实在是太远了。大王先与赵国结怨,紧接着又与齐国大战。如今战齐不胜,国家还没做好防卫作战的准备,大王又想倾国之力再次讨伐齐国,这样下臣可不能赞同。如果大王真想报复齐国,还不如更换君主服装以臣礼去朝觐齐王。这么一来,楚王必定发怒。大王趁机派人到齐、楚二国暗中挑唆,让齐、楚二国互相争斗。以强大的楚国去进攻疲敝的齐国,齐国必败。这样,就是大王利用楚国毁掉了齐国!”

两次战胜魏国后,齐国气势大盛。齐国逞强,势必会引起南方强豪楚国的忌惮。只要魏人能在齐、楚之间挑拨离间,齐、楚大战就不可避免。虽然齐国大胜魏国,但马陵一战齐国损失也极大:不但损耗了大量兵力,连名将田忌也遭人猜忌,被迫逃亡到了楚国。这时休生养息多年的楚国去进攻齐国,谁胜谁负不是显而易见了吗?

听到这,魏惠王大为欣慰:“太好了!”他马上派人到齐,声称愿意向齐王俯首称臣。

不过,事态发展却有些出人意料:魏人翘首企盼的楚国还没攻齐,另一南方强豪越国却抢先向齐国发起了进攻。因为不敢正面迎战越军,田婴就派出使者劝说越王无彊南下攻楚;越王无彊转头去伐楚,却被楚威王一举击溃!在得知是田婴怂恿无彊伐楚后,楚威王怒火中烧,顺势就率大军北上,结果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大败齐军,替魏惠王报了马陵大败之仇!

曾经傲视群雄的魏惠王能忍辱负重、屈身事齐,说明他确实尝试着改变了。在魏惠王后半生,深刻意识到用贤、尊贤才能强国雪耻,开始向天下广招人才。魏惠王招贤令发出后,孟子、邹衍、淳于髡(kūn)等等齐国稷下学宫涌现出来的人才,都纷纷来到了魏国。

古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虽然魏惠王前半生拖累了魏国,但如今他知错能改,不但广纳贤才,还能从谏如流,魏国前景从此应该大为改观了吧?

可惜,事与愿违。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会盟,正式称王。公元前330年,秦军在雕阴(今陕西富县)大败魏军,进而攻占了焦(今河南三门峡市古虢城东北)和曲沃(今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西南),控制了崤函要道。之后,魏惠王不得不将河西拱手让给了秦国。公元前329年,秦军再次攻占了魏国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市),开始蚕食河东之地。在魏惠王后期,还被迫罢黜旧相国惠施,改用明显是秦人卧底的张仪为相。

知错能改后广纳贤才的魏惠王,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人说,魏国人才是多,可魏惠王却不知该如何用人。

马陵之战刚败时,为求得赵国援助,魏惠王派大臣庞葱陪太子一起到邯郸去作人质。庞葱曾作县令,因为善使权谋之术,下属对他敬畏有加,丝毫不敢弄虚作假。选择庞葱来陪伴魏国储君,想必魏惠王也极为欣赏他的才干。不过,或许是因为同族庞涓是桂陵与马陵两次大战失利的罪魁祸首,魏国上上下下有很多人都对他极为猜忌。

为消除魏惠王疑心,庞葱临走前特意以“三人成虎”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的处境。魏惠王听了后,当面向他保证:“寡人自己知道如何分辨真假。”于是,庞葱放心地上路了。可惜,他刚走不久,魏惠王就被各种流言整天轰炸。最后在太子回到魏国后,魏惠王再也没召见过庞葱!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魏惠王耳根子如此软,怎么可能真正用好人才?

然而,魏惠王之所以无法让魏国重振旗鼓,关键还不在于他的用人,而在于他的治国理念。如果能看懂魏惠王用人背后的隐藏思路,或许就能知晓魏国为什么马陵之战后会一蹶不振了。

当年魏文侯重用李悝推行变法,让魏国走向了强大。魏武侯、魏惠王父子二人,实际上都是在吃魏文侯的老本。在魏惠王中后期,重用“刑名家”惠施为相,推行“依法治国”——这恰恰反映出魏惠王为政的不思进取。

惠施的“法治”与李悝、商鞅的“法治”,差别究竟在哪?

这点,可以从惠施的好友身上看出端倪。

惠施的至交好友,就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顺其自然”,不强行改变现状。虽然惠施与庄子是不同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学术观点多有差异,但两人既然是至交,彼此的思想必然有相近之处。庄子曾这样评价惠施:“自夫子(指惠施)之死也,吾无以为质(对手)矣,吾无与言之矣!”从二人交往的经历看,道家主张的“顺其自然”,惠施也深受影响。否则,两人不会走得那么近。

因此,惠施的“法治”,是建立在适应现有制度和国情基础之上的“法治”,不会是大刀阔斧地的大变革。虽然刑名家强调“以法治国”,但他们所谓的“法”是指具体的法律条文,而不是李悝与商鞅变法所主张的制度变革。

这就是惠施的“法治”与李悝、商鞅变法的根本不同之处。

早年间魏惠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商鞅,却如此重用惠施,这恰恰说明魏惠王也不想大刀阔斧的大变革,而希望惠施的刑名之术就能壮大魏国。某种程度来说,选择商鞅还是惠施,就暗藏着道家与法家的治国理念之争。虽然魏惠王最终选择了道家,可当时魏国难道真不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吗?

数十年后,经历商鞅变法的秦国将魏国打得节节败退,证明了魏惠王当年抉择的错误。丛林法则的战国时代,想因循守旧地改良而不是彻底变革,这就是自甘堕落。所以,魏国之所以马陵战败后就一蹶不振,就在于魏国统治者不愿意再次大刀阔斧地进行彻底变革。

5 阅读:4276
评论列表
  • 2021-10-15 06:44

    魏惠王算不上昏君只能说是庸君,连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都不是,他爹魏武侯也是如此,穷兵黩武,四处树敌。可惜了一代雄主魏文侯打下的良好基业。

    江湖百晓生 回复:
    魏国衰败在魏惠王后期,齐国衰败在齐湣王后期,楚国衰败在楚怀王后期,三个都有共同点:四处树敌[点赞]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是的。
  • 2021-10-16 12:49

    魏文侯之后的魏国君主基本上都是败家的,魏武侯败家败走了吴起,魏惠王败家败走孙膑,第二任都开始败家了,跟秦齐赵没得比

    雾羽 回复:
    公叔痤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风叶 回复:
    有用的,看他给秦孝公讲的政策,王道霸道帝道,三策都懂,如果在魏国也是治世之能臣,只是不能像秦国那样彻底改革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是的。。
  • 2021-10-28 12:32

    楼主也说谈历史,你把帝辛,周幽王放在暴君里面,就知道楼主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真不知道帝辛周幽王亡国真相?博人眼球。

  • 2021-11-03 18:54

    魏国的战略规划有问题。从魏国发动战争来看,魏国走的“三晋合一”的路子,先恢复春秋时晋国的荣光,再争霸天下。这种规划的阻力必然是极大的,相对弱小的赵韩固然不愿意亡国,秦楚齐更不愿意出现一个能同时压制秦楚齐这三个大国的庞然大物。从地形看,魏国的地理格局很不利,国土分为东部大梁区域和西边的河西区域,中间被韩赵分开,而且,飞地河西地盘比大梁周边还要大的多。因此,魏国合理的战略规划应该是先攻韩,而且不能以灭国为目的,应该打败韩国寻求割地,以加强同河西的联系。等占领区稳定,再谋求攻秦,占据关中,个人认为,这才是正确的战略规划。

  • 2021-10-20 22:04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东凶亦然

  • 2021-10-26 08:33

    大争之世,不进则退,退则国灭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是的
  • 2021-11-10 13:26

    公元前344年,就是听了卫鞅的游说,魏国才去侯称王。[睡觉]这么明显的一个圈套,好大喜功的魏惠王很容易就上钩了。[呲牙笑]

    已入不惑的子锐 回复:
    祖父文侯打下来的厚实底子,“谜之自信”,能不浪吗?[笑着哭]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称王,得看自身实力。。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说的有理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