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样一类30秒左右的视频很火,堪称年轻人的“新型发疯”。
家族聚会,爹味十足的亲戚又在高高在上地说教:“孩子就应该考公,别的都白费。”
妈妈弱弱的一句:“孩子想考就考,不想考我也没办法”,却换来了亲戚的变本加厉:
“你个女人你明白什么?”
这时候,年轻人开始稳定输出了:“首先,我不敢苟同你的观点。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混凝土。
因为这个螺丝钉的长度很容易会直接影响到挖掘机的扭矩,你知道吧?
你往里砸的时候,一瞬间它就会产生大量的高能蛋白,俗称UFO。
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对整个太平洋以及充电器都会造成一定的核污染......”
一段铿锵有力、前言不搭后语却又似乎很有水平的发言,把亲戚听得一愣一愣的,硬控全场30秒。
你会发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这段“意大利面拌42号混凝土”的发言,已经成为了年轻人之间心照不宣的自救神器。
面对没有边界感的亲戚一通刨根问底的盘问:“处对象了吗?”“可该结婚了?”“赚多少钱了?”......
直接站起来,煞有介事地背上一段“意大利面拌42号混凝土”,有效地堵住了亲戚们八卦的嘴,一说一个不吱声。
甚至还能赢得他们不明觉厉的赞许:“不愧是大学生,就是有文化。”
不光是“意大利面”版本,现在流行的,还有“黄龙江带蓝牙”版本:
面对亲戚催生,可以来上一段:
“你有这么高速运转的机械进入中国,记住我给出的原理小的时候。
就是研发人研发这个东西的原理,他是阴间政权管着。
为什么有生灵给他运转仙位,还有人专门饲养这个,为什么地下产这个东西。
他管着他是五世同堂旗下子孙,你以为我跟你闹着玩呢?
黄龙江一派全都带蓝牙,王龙江我告诉你,在阴间是那个化名,化名小舅,我亲小舅......”
“他不听命于杜康”版本:
“我告诉你他不听命于杜康,我跟你说件肝上的事。
他是韩国人,他属于合作方合伙人,他自己有自己的政权......”
评论区里也是一片和谐,大家纷纷点赞收藏,称自己学到了,就想赶紧实践:
“快来一屋亲戚,我现在强得可怕。”
以前的我嗤之以鼻,现在的我逐字学习:
有人甚至用AI把“意大利拌42号混凝土”和“黄龙江一派全都带蓝牙”做成了图:
02除了“发疯文学”,还有一种“已读乱回”的技能,也特别适用于敷衍亲戚:
“有对象吗?”“有一些。”
“准备什么时候结婚?”“听你的。”
“什么时候要孩子?”“晚上吧,中午也行。”
“现在在哪里工作?”“外面。”
“在外面做什么?”“做牛马。不过我过年的时候可能要回去坐庄。”
比“已读不回”更高级的对话模式,也许就是这种“已读乱回”。
虽然有礼貌,但不多,主打一个“平静的疯感”。
看似“句句有回应”,实则“件件都敷衍”,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说了等于没说。
这一届年轻人,小时候唯唯诺诺、亲戚一说教只能低头不语,眼泪拌饭。
而现在的他们则强得可怕,学会了化矛盾为整活,化内耗为发疯。
年轻人为什么宁可花时间背下一大段“意大利面文学”、“黄龙江带蓝牙文学”;
宁可顾左右而言他,牛头不对马嘴地装傻,也不愿跟亲戚交流?
因为我们真的受够了,平时鲜少交流、一年到头只见一面的亲戚,过年聚会却总是喜欢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对我们的私生活评头论足。
管天管地、催婚催育、不怀好意、打探攀比......躲又躲不掉,答又不想答.
明明是应该是其乐融融、放松身心的春节假期,却变成了一场大型、尴尬、令人不适的灵魂拷问。
所以我们选择了用胡说八道的快乐,保护自己的隐私,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自己的边界。
03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词,叫“刺猬效应”,指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
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身边,有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
这个空间,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为我们划出一定的领域。
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我们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因此,人与人之间,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对方的美好。
就像叔本华所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
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对于老一辈的亲戚来说,是时候学会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懂得理解年轻人的“界限感”。
多一些真情实意的关心,少一些虚情假意的客套;
多一些轻松愉快的沟通,少一些喋喋不休的说教。
界限感,就像社交地雷,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
有界限,才会让对方感觉愉悦,感到安全。把握分寸,守住原则,是人际交往必备的修养。
04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懂得分辨:什么是长辈笨拙的关心,什么是“社交微恶意”,很重要。
有的长辈,其实是在努力表达对年轻人的亲切和善意,只是没把握好度。
我们可以改变心态,试着礼貌真诚地与之交流,而不是在心里预设敌意,一味排斥。
但对于那些明晃晃的“社交微恶意”,我们就需要敏感察觉,并摆出自己的态度和底线。
社交微恶意,指的是:那些看似无心,但却带有恶意的行为。
可能是一句嘲讽的评价,一个冷漠的忽视,或者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玩笑。
虽然不会对人造成严重的伤害,但却能在无形中触碰到人们内心最敏感的地方,让人感到不安和沮丧。
比如:“你这研究生就是不一样哈,说两句话文绉绉的,可惜还没找到工作呢。”
“大城市的人就是思想超前,都这个岁数了还不着急处对象,你看你表姐,都生二胎了。”
这类话语就像蜇人的虫子,听了实在让人不舒服。
有些自卑敏感的人,可能就会开始精神内耗、攻击自己了:
“是不是我真的很差劲,才会让他这么说我。”
可千万别,自省虽然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但我们也要学会分辨别人的恶意。
当自己感觉不舒服时,要学会清晰有力地反击,将对方隐形的攻击暴露于明面上,可以有效阻止更多恶意。
科尔姆·托宾说得好:“考虑别人的感受之前,不妨先考虑一下别人有没有考虑你的感受。”
为自己搭建一座坚固的堡垒,将不善意的话语和行为都挡在外面。
新的一年,愿我们所遇皆善人,所闻皆佳音。
共勉。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全网粉丝量破100万。关注我,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