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网
细看这场乱仗,千禾挨骂不算冤。自打“海克斯科技”把食品添加剂送上审判台,行业里刮起“去添加”妖风。去年某网红直播间里,主播拿着酱油瓶吼“零添加才是良心”,当场卖出五十万瓶。企业们嗅到商机,半年冒出上百个“零添加”新品。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国标里白纸黑字写着:“零添加”只需不主动添加特定成分,至于原料自带、工艺残留的,睁只眼闭只眼。这好比饭店标榜“绝对不用地沟油”,结果被查出炒菜锅没洗干净,能怪食客掀桌子吗?
替千禾叫屈的人也有话说。隔壁超市货架上,某外资品牌的“零添加”醋标着酒精含量≤1.0%,评论区都在夸“纯天然”;转头千禾的酱油检出0.001%防腐剂,就被骂成“骗子”。这种双标让人想起三年前的奶粉大战:外资品牌贴着国标线加营养剂叫“科学配方”,国产品牌多加一克就成了“化学勾兑”。但食品行业终究不同,消费者可以忍受手机参数虚标,却容不下舌尖上半点含糊。就像网友说的:“买零添加图的就是心安,你要玩文字游戏,我宁愿回家吃盐巴。”
有意思的是舆论场的撕裂。知乎上有技术派长篇大论,搬出GB 2760食品安全标准,证明千禾完全合规;抖音评论区却刷满“资本家套路深”。这种割裂暴露了行业转型的阵痛:去年某网红代工厂被扒出“零添加”坚果实际用熏硫工艺,今年头部主播带货的“无防腐剂”蜜饯检出山梨酸钾,每次暴雷都在透支公众信任。消费者现在学精了,看见“零添加”先问三句:原料带不带?工艺产不产?检测查不查?
再看千禾的应对,活脱脱重演了当年三星电池门的剧本。技术总监在直播间掰扯国家标准,像极了当年三星工程师展示爆炸概率曲线;董事长把企业标准当圣旨,让人想起某车企CEO硬怼车主“你不懂车”。但食品安全不是数码产品,消费者要的不是PPT上的小数点,而是拧开瓶盖时的踏实感。就像那个在直播间刷屏的评论:“你说符合国标,可国标里没写我的心会慌啊。”
或许千禾该学学前辈们的破局之道。2005年某快餐巨头被曝炸鸡油七天不换,CEO直接扛着摄像机冲进后厨直播换油;2018年某乳企在酸奶瓶上印原料溯源二维码,扫进去能看见牧场的奶牛打疫苗。这些狠招看着费钱,却把危机变成了转机。反观现在,有企业把生产车间搞成玻璃博物馆,24小时直播流水线;还有厂家把检测报告印在包装箱,扫码能看三百页实验数据。这些动作都在说同一件事:食品安全这回事,得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
眼下这波舆情,对千禾是坎儿,对行业却是转机。去年某省搞过“阳光酱油”试点,要求厂家公布全产业链数据,结果三个月内投诉量降了四成。要是借着这次风波,把“零添加”的标准从“不主动添加”升级到“全过程无接触”,逼着行业建起原料—工艺—检测的三重防火墙,或许能倒逼出真正的产业升级。毕竟老百姓要的不是实验室里的完美数据,而是货架上敢放心买、厨房里能安心吃的实在货。
说到底,这场标签之争戳破了消费升级的泡沫。从“日本核废水”恐慌到“预制菜焦虑”,每次风波都在拷问同一个问题:当中国企业喊着“走向高端”,到底是在深耕品质,还是玩弄概念?千禾董事长那句“我们的0就是零添加”,听着霸气,细想却漏了底——如果“零添加”真成了不可动摇的铁律,何必急着在股东会上赌咒发誓?真正的底气,该是像老字号酱园那样,敞开大门让人看晒场上的陶缸,指着沿街五十个坛子说:“这缸酿了三年,那缸存了五载,您随时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