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笑话。明朝是唯一藩王造反成功的。居然后人会认为藩王不会坐大。太急躁了,都是自己的亲叔叔,王位都是爷爷亲封的,当孙子的急赤白脸去削番,不顾现实,有违人伦。完全可以等几代的。
明朝的藩王有护卫军三卫,封号最尊的亲王最多一万九千多人,其他王爷少则三千人,这是亲王能直接调得动的军队。岁禄也一样最多一万石,少则一千石。而其他军队需要朝庭手今亲王才能调动,所以不作死就不会死。
况且朱允炆受刺激了,朱元璋死后,一群藩王南下报丧,朱棣跑最快一口气冲到了长江一带才被赶回去,狠狠的刺激到了朱允炆,因为朱元璋死之前是有明确要求藩王不回南京报丧,这才刚死,藩王就不管遗诏,而且朱允炆还没向他们报丧,他们就知道朱元璋死了,这朝廷内有多少他们的人?
天知道,这也是为什么朱允炆一上台就东搞西搞,你要是他不会做的比他更好,你以为他是皇帝,上台之后开了天眼,啥都知道,但事实上光用人这一项,他根本就不能保证谁能信任谁不能信,没准今天高呼万岁,明天就开城门投降
而朱棣上位之后,实际上削了所有藩王的兵权。让所有的藩王成为只会生育的公猪,王室成员无限扩大,最后吃垮了明一朝,崇祯时期,闯王造反时所有的亲王都是待宰的羔羊!所以削藩也是有好有坏,朱元璋封的九大实权塞王,地理位置其实是拱卫大明疆土。个人认为比削藩更好的是把王爷向外赶,扩展领土!
我们看到的内容都是电视剧电影有演员演出来的剧情,但事实上真实的历史场景远比我们所看到的要惨烈数倍,比如电视剧里普遍的戏路都是朱允炆开始削藩,先拿周王朱肃开刀也就是朱棣的亲弟弟,然后朱棣感觉情况不妙了才开始准备反!
但实际历史中很有可能从朱元璋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朱棣就已经开始为将来翻盘准备了,不知道你们还记得姚广孝推演的大明国运百年三巨变,这第一变就是太子具亡,倒复江山于燕王!
就应该将最有实力的燕王与宁王骗到南京,软禁起来,在京城建王府,只给钱不给实权,朱允炆削蕃往死里整,,这不是把人往死里逼,人家能不反,你好吃好喝的供着,道义上好听,法理又不亏,王府护卫都换成锦衣卫,妥妥的
削藩是正确的!甚至这个由弱到强的思路也对着。错在执行上了。弱的打压太急切,强的可以用哄骗手段怀柔手段弄到南京来人地分离就行了。或者有能力的话,把推恩令略加修改去套用都能成功,能富贵活着,谁愿意瞒着诛九族的风险去造反
七国之乱2.0版本,他们都是实封,不削藩就是坐等藩王做大,他们有谁会真心服一个毛娃娃
明朝初期的藩王可不是国中国,只不过是拥有一定军事经济独立能力的集团。这些塞王能很好的震慑刚收拢的区域,给中央争取稳定发展的时间。等四边稳定了,中央的经济人口也恢复了,到那个时候藩王留不留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你一家控制1000人口10片富矿,在建国初期怕周围四五家人口几十都是贫矿的所谓隐患,这是得多不自信才能生出的被害妄想症?结果自己一通骚操作居然还真打输了。。。
从结果看,朱棣削藩是不给实权但好吃好喝养着,朱允炆削藩是不给实权还“虐待”,严加看管、“监视居住”什么的都来。从过程看,朱棣是手握大军夺取天下之后对藩王“和颜悦色好生说话”,朱允炆是一边瞎搞崇佛复古一边对藩王“穷凶极恶威逼霸凌”。差距很明显[得瑟]
可是他失败了,流民遍地,人竟相食,以一国之力养一姓之人,就是这个结果,国家被推反,藩王被屠尽!
不管削与不削,事物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削是一个死法,不削是另外一个死法。
事实上明朝的藩王跟汉晋对比实力很弱了,不是朱允炆往死里整,根本没有一个敢主动反的,就一个朱棣,其余看戏!如果朱允炆懂得恩威并施,朱棣反那一刻,已经被周边的藩王群殴了
藩王们开疆拓土打到欧洲
藩王的权力给的太大了,如果藩王拿工资,负责监察地方官员,那么就没啥问题了。自己家的江山上点心是有可能的。没有兵权,没有税收权,你能咋的?闹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