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三分天下却没一统三国,主席点评他有2个缺点,3个优点

青梅煮酒英雄汉 2024-12-26 13:37:54

关羽死后,刘备怒而兴师,却遭到了夷陵惨败,不仅损兵折将,而且还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这一次失败,几乎打断了蜀汉的脊梁骨,还好有丞相诸葛亮接过重担,鞠躬尽瘁的治国理政,才让蜀汉逐渐恢复了元气。

诸葛亮并没有忘记自己和先主刘备的志向,他在蜀国实力好转后,便择机出师北伐,希望统一中原,再造汉室。

在228年至234年这六年的时间里,诸葛亮前前后后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可每次都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取得预定的目标。

也是在他第五次北伐的时候,操劳过度的诸葛亮在前线病倒,最终那一年五丈原的秋风,吹灭了丞相最后一息生命之火,同时也吹走了蜀汉不少人心中那恢复中原的梦想。

很早就有人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诸葛亮努力到死,也只是让天下三分,并没有让九州一统。

这是他的遗憾,也是后世不少人的遗憾。后来也有不少人对此结果,给出了相应的评价。

主席很喜欢读三国,也熟读中国古代史,对于诸葛亮以及蜀汉最后的结局,主席给出了几点客观的评价,指出了诸葛亮的两个缺点。

一是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完全是脱离实际。二是用人方面存在比较重大的问题。

关于战略构想的问题,根据诸葛亮隆中对可以得出,他是想先立足荆襄,然后攻略巴蜀,待占据荆州和益州之后,从这两处同时发兵北伐,拿下关中,继而夺取天下。

主席认为无论是占荆州还是益州,都是很好的步骤,但后面分两路出兵就是败笔了。

益州和荆州虽然相邻,但是中间地理环境实在是太差了,不是大山,就是大江,两地之间联系不是很通畅。

何况天下九州,只有两州之地,实力本就不够,还有分两路出兵,很容易被人以逸待劳从而逐个击破,还不如集中优势兵力主攻一路,另一路佯动就好 。

关于第二个缺点,也就是诸葛亮用人方面,这点历来被人所诟病。

比如马谡其人,先前有好几人和他说过要慎用,但他还是让他去守了街亭,最终使得良好局面毁于一旦。

还有性格高傲的关羽,放在了敌我犬牙交错的荆州,最终使得东吴背盟,荆州丢失,让蜀汉实力急转而下。

诸葛亮或许也知道自己的缺点,后期他索性不用人了,军政大小事务都自己抓,只要二十军棍以上的事自己都要过问,到最后累倒了自己。

当然,主席也是非常推崇诸葛亮的,肯定了他的三个优点。

一是赞扬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个人精神,二是极其赞同诸葛亮让军队屯田自给、巩固边防的做法,三是高度肯定诸葛亮团结少数民族的政策。

咱们先来说说第一个。

诸葛亮在南阳时,其实已经对天下大势有所了解,当时各路枭雄中比刘备实力更强的,可谓比比皆是。

可诸葛亮感念刘备仁义,受三顾茅庐感召下出山之日起,便一刻没能停下来为蜀汉谋划,尤其是在刘备死后,他夙兴夜寐,没有丝毫懈怠的治国理政。

他作为蜀汉丞相,没有一丝不臣之心,也彷佛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死后给自己家人也只是留下薄产。

诸葛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为天下,鞠躬尽瘁,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主席曾在公开场合中提倡大家学习,并表示自己也将践行。

第二个诸葛亮让士兵们在战争之余从事农业生产,巩固边防的做法,大家也不会陌生,如今人民子弟兵也还有许多生产建设兵团。

通过这种军事化屯田的方式,可以解决部队后勤供应的问题,还能给边疆经济带来一定的保障,能够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边疆领土。

主席对这种方式极为赞同,在建国初期我国也有不少部队以这种方式驻守在祖国边境地区。

而针对诸葛亮的民族政策,主席也是大大的点赞。

当时蜀汉周边有不少民风彪悍、生产力落后的部落,而诸葛亮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治理,反而不怕麻烦的采用了怀柔的政策,让他们对朝廷产生认同感。

诸葛亮此举成功的化敌为友,不仅让蜀汉的后方稳定了,而且还让自己的军队实力得到加强,更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团结。

尽管诸葛亮没能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但在那乱世之中,能做到他这般已是不易,他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