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如老师,三代不如二代,九斤老太之预言在京剧界终成现实

夏槐娱娱 2024-10-12 16:34:51

​注:文中插图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九斤老太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风波》这不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她是一个固执守旧的老年人的形象,在她老人家的眼中,总是一代不如一代,因此,常被年轻群体视为过于保守与挑剔的代表。然而不幸的是,九斤老太的预言在时至今日的戏曲界得到应验。这话要从戏曲评论家安志强的一次亲身体验说起。

鲁迅像(木刻)

20世纪70年代末,京剧传统戏恢复演出。此时的张君秋已年近花甲,身为“四小名旦”之一及张派青衣表演艺术的创始人,他担任着中国戏曲学院的副院长一职。在北京京剧院的协助下,他陆续恢复了多部代表作的演出,有《西厢记》《诗文会》《女起解》和《春秋配》等。

张君秋

张君秋拥有一副完美无缺的好嗓子,翁偶虹称其有“天赋之十字音的歌喉”。他的音质纯净响堂,音色甜美透亮,音域宽广,音准无差,音感极佳。这些特点使得他的演唱在音质上具有很高的质量。

难得的是张君秋有一“开口脆”的演唱技巧,即,唱腔的第一个字以立音起唱,即高又亮,它突破了传统唱腔中多以中低音区起唱的基本格式,使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评剧中的鲜派创始人鲜灵霞也具有这样高超的演唱技巧。

诗文会 张君秋饰车静芳

大约是在1981年左右,当时他正在整理《诗文会》一剧,其中[南梆子]“果然是声情并茂绘影绘形,他比我车静芳胜过十分”,以及[四平调]“喜盈盈进画堂,新人主考选才郎”这两段唱腔吊嗓。这两段唱这两段唱腔新颖多变,音域宽广,演唱难度大,极具挑战性。尽管当时张先生已年逾花甲,嗓音已大不如年轻的时候,但演唱起来依旧是从容自如,举重若轻。

状元媒 张君秋饰柴郡主

一次,安志强来到张君秋的家中,恰好有几位张君秋的学生也在场,正在轮流唱着,一个个都唱得都满宫满调。待她们唱完以后,张君秋也兴致勃勃唱了一段“喜盈盈进画堂”。

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师生的演唱给安志强留下了不同的感受,他记述说:“学生唱只是觉得好听,而到张先生唱时,我就有了异样的感觉,不只觉得悦耳,而且十分响亮,甚至感到耳膜震得嗡嗡响。当时我心里暗暗想道:到底是大家呀!”

诗文会 张君秋饰车静芳

学生不如老师,年轻的不如老的。安志强的这种感受我也有过几次亲身体验。

天津评剧院每年都要举办评剧演唱会,每次基本都安排已经退休多年的老艺术家与自己的学生共同演唱一段评剧唱腔。应当说这种安排也是主办方提高青年演员知名度的苦心之举,但实际效果却有些弄巧成拙。

因为尽管老师们都已年过古稀,而学生们正值中青年,但学生们的嗓音音量仍然无法与老师相提并论,且无一例外。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师徒同台演唱时,徒弟们唱功上的不足更加暴露无遗,在场的观众也是无一不知了。

京剧电影《状元媒》 王蓉蓉饰柴郡主

回到京剧界的张派,从张君秋到“张二代”的杨淑蕊、王蓉蓉、赵秀君(其实,这三人从年龄上说不能算是同代人),再到晚这三人一代的张派后学,是不是可以说“一代不如一代”?(注:这是从整体上比较,并不否认个别演员的优秀,下同)

裘盛戎

再以裘派为例,从裘盛戎到“裘二代”的方荣翔、李长春,再到“裘三代”的孟广禄、邓沐玮,再到王越这一代及更年轻些的裘派花脸,是不是也可以说“一代不如一代”?

石晓亮

叶派武丑中,从叶盛章(当然,我生也晚,无缘亲眼目睹他的表演,但其卓越的表演艺术史有定论)到“叶二代”张春华,再到“叶三代”石晓亮,再到“叶四代”,是不是仍然可以说“一代不如一代”呢?

石晓亮的徒弟虽有十五人之多,但石晓亮也不无无奈地公开表示,理想的全才之人一个也没有。

刘志强

当然,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于人的因素,否则即不客观也不公平。(例如,因为没戏可演,有“锡剧王子”的周东亮曾有七年无戏可演,吉林省京剧院的刘志强亦有相同境遇;因无戏可演,上海京剧院的文武老生傅希如曾去卖保险)只是,如何破解京剧艺术久振不兴的的困局,还需要从人这个因素着手。

0 阅读:77

夏槐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