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对外扫相,对内破执。”

姜子淳晨色聊 2025-02-11 15:17:24

大家好啊!告别《心经》,我们继续来看到佛教十三经中的第二部经典。

作为第二部,它自然也是一部非常之重要的经典。甚至可以说,这部经典的影响以及流传程度,是仅次于《心经》的。

大家估计也猜到是哪一部了,是的,就是我们熟悉的《金刚经》。

同样,我们先来看看“金刚经”这部经名的由来,其实《金刚经》只是这部佛经的简称。

它的佛经是有梵文本的,梵文本的佛经经名叫——Vajracchedikā- prajnaparamitā-sūtra。

而译进汉文以后,有很多种版本经名。

比如,最流行的就是鸠摩罗什的译本,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经本。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翻译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这部经典诸多的汉译文当中最流行的一部。

南朝时候有一位翻译大师真谛也译成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还有北魏菩提

流支的译法也是一样译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然而到了唐代,玄奘大师也译过这部经,玄奘大师翻译稍有了点变化,翻成了——《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我们可以看到多了两个字出来。而唐代还有一位著名的佛经的翻译大师叫义净(也曾西行求法,对中印文化交流所发挥的作用,不亚于玄奘,是一位了不起的僧人。)

他翻译的经名是《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我们看到有多了两个字,所以,还是些些微差别的。

从梵文的佛经经名来看,金刚就是——Vajra,能断就是——cchedikā。

而《般若波罗蜜多经》我们就都十分熟悉了,因为在讲《心经》我们提到了很多次——prajnāpāramita。

所以为什么叫金刚能断或者能断金刚呢?

其实,这是印度古代经常用的一个比喻,特别在佛教当中,是一种修辞手法。

他把智慧(也就是般若)这种不同于一般的智慧,非常高级的一种智慧,非常高层面的智慧,比喻成为金刚。

金刚是什么?可见,金刚是一种非常坚硬、锐利,有很大的能量,无坚不摧,无物不破的一种东西。

而把智慧比喻为金刚,金刚能断或者叫能断金刚,就是用金刚这种材质,或这样的一种东西,能够切断一切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切断一切愚痴、无明。

这部经的意思就是:像能够切断一切的金刚一般的般若波罗蜜多经,把般若智慧用金刚来比喻。

之前我们说《心经》时也提过有很多的译本,而在诸多的《心经》译本当中,有两个本子是很流行的,分别是鸠摩罗什译与玄奘大师译的。

这两位都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

我们来看《金刚经》就会发现,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有四位大师:

▽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而在这四位大师中有三位都是翻译过《金刚经》的,由此也可见这部经典的重要。

所以我们明白了,《金刚经》就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或者是《金剛能断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简称。

而之所以称它为《金刚经》是因为一千多年来,我们大家都习惯了这个称呼。

那说到这里,《金刚经》的地位到底有多么高,它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呢?

前面我们稍微提过,对大乘佛教来讲,一般我们会根据它的思想内容的差异,着重点的不同,把它分为空宗和有宗这两宗。

宗派的宗就是两个部分了。

而空宗的代表性经典就是般若经。般若类经典是一个大家族,它有很多种经典,在中国汉语的般若经典当中,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因为它有600卷这样的篇幅,不仅篇幅大,且详尽。

除了《大般若经》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小本般若经,继而在小本般若经当中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的就是《心经》和《金刚经》。

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则是——空,我们也说过很多次,佛教里所说的空并不是指一无所有,而是用缘起来说空。

换句话说,按照佛教理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的产物,它都有各种各样条件。而这个条件就叫缘。因此万事万物都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条件有了,他就产生了,这个就叫缘起。条件没有了,他也就消亡了,这就叫缘灭。

世间所有的事物,当然,也就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念念不住的这样一个过程。

既然如此,世间的万事万物当然就没有自己的本性了。没有自己的本性,是被各种条件所缠绕的。所以无自性,那么就是空。

所以佛教中讲的,般若类经典讲的“空”就是这个意思。

而《心经》和《金刚经》篇幅都不大,作为般若类浓缩了其精华内容经典中的经典,缘起性空是它们共同的核心思想。

然而还是有所不同,一个是从对外扫相来讲空,一个人是从对内破执来讲空。对外扫相什么意思?就是对外要扫除掉一切名相,要扫除掉。对内破执什么意思?就是反诸内身内心,要破掉各种各样的执见,各种各样的执着。

《金刚经》和《心经》两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那《金刚经》是怎么来对外扫相的呢?

我们用一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偈子(佛教叫偈语)什么是偈语?也就像我们汉语中的五言的或四言短诗般,通常是四句,叫一偈。

《金刚经》里这个偈子,也就是偈语,估计有不少人经常会念诵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个句子的意思非常清楚,说的是所有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像梦幻,像泡影,像转眼即逝的朝露,也像转眼即逝的闪电,我们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去观察,去体认。

一切有为法,也就是世间万物,那么这个明显就是对外扫相。因为世界万物对于我们来讲肯定是外在的一个东西。

所以这叫——对外扫相。

那对内破执呢?金刚经里还有一句话也非常的有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就是你的心不能有所住。

什么叫有所住?住的意思很多,从心学的角度看,有执着的意思,有贪恋的意思,有停滞的意思……等等。

破掉执着,要無所住。

而《心经》中关于对外扫相的句子就是这句大家万分熟悉的:“色不異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心经》的对外扫相。

而对内破执呢?《心经》里边只用了四个字:“心无挂碍。”用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也就是你执着于心,执着于内在的一种东西,这也是要破除的。

所以才会说,这两部般若类的代表性经典是般若学说的浓缩版。

2 阅读:34
评论列表
  • 2025-02-12 07:16

    七处征心,八还辩见,心在哪里?心又何来的内外?这宗那派无非是头上安头自加系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岸彼岸也无非方便之说罢了,但凡夫之人执于此事,争吵不休,离佛旨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