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历史记忆:稷山村村有读不完的故事,有写不尽的历史。

浩事玩转旅游 2025-01-06 18:23:00

一个村庄的历史记忆

文/韩喜申

村名,一个村庄的名片,标志。

村庄是村民生产的根基,生活的家园。村名、村庄建制沿革是村民世世代代,祖祖辈辈植入骨髓的印记,村韵村魂。

村名,浓缩了远古鼓舞了当下。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一个村有一个村的经历,一个村有一个村的不同。让我们追寻历史印记,触摸岁月沧桑,穿越时光隧道,打捞过往曾经的故事,感受村名文化的颇大精深,神韵悠长。

一个村一个名。

我的故乡太阳村,从前并不叫太阳村。这里是“后稷”教民稼穑的种植地。先祖休养生息的地方。最先由秦姓卫姓人迁入聚集于此,播种五谷,人口增多形成村落起名秦卫庄。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变迁,时光碎片寻迹,难以证明众多秦姓卫姓繁洐生息的秦卫庄是何时消逝的无证可查。后来随着韩姓、郭姓、张姓、刘姓的陆续迁入形成村里的四大姓氏。后因村南柳家爻(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一”为阳爻。“一一”为阴爻)处有一土将台,每年万物萌动时将台以北的庄稼萌动早为大阳面,故称大阳村,阴面不在太阳地带,处小阳面为小阳村。民国初期,著名晋商名望人士杨云亭认为不应有大小之称将大字加一点为太阳村。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稷山县的太郝村,太杜村,太宁村也是这样延变的。再者村里姓氏消逝的不只少数。吳壁村,最先是吳姓人居住的村庄,现今吳姓、郭姓、蔡姓已无人囗。苏李姓占多数。年代久远难寻真谛。

提起吳壁村,一个从硝烟弥漫的玉壁大战走来的村庄。玉壁大战城遗址,是稷山县七大国宝级文化遗产之一。1400年前南北朝时,西魏东魏两国几次决定命运的战斗。强势的东魏欲攻破西魏战略要地玉壁城,进而攻河东,占关中一统北方。为了破敌抵档,西魏以玉壁城为中心,接连修筑了吴壁城、段壁城、郝壁城、东西柏城,蒲子壁城系列城池,铸造坚固的汾南防线。东魏战败,损兵七万。玉壁大战后吳壁城由防城改为吳壁村,吳姓是吳壁形成村落时最先迁居而形成村落的姓氏。

有一个披着神秘面纱由大变小由县城变村落的村庄名叫北阳城,鲜为人知的故事。北阳城,杨姓人先居而得名(古时杨、羊、阳相通)。又称高凉城,南北朝时北周高凉郡郡治所在地,也是稷山县最早的县城。村名最迟见于北宋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的“北阳城砖塔石佛像题记”,北阳城的历史史书记载,公元487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置高凉郡下没高凉、龙门二县,郡治在高凉县城‘即现在的北阳城’”。北阳城地势险峻,沟壑纵横,易守难攻。文化底蕴深厚,砖塔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绝活高跷走兽。一座旧时四合院,北房曾是八路军总部旧居,朱德总司令来过这里,东屋为左权将军路居,1937年9月18日晚在煤油灯下为叔父写下一封家书。落款稷山县北阳城。红色故事在这里传领。

商贸发达的铺头村,位于稷山县西社镇东北端。北连乡宁,东至新绛,西至沙河村南到范家庄。隋唐时设铺(驿站)名。当时马壁峪向南通往绛州、稷山,向北可通吉州、甘肃,在此设驿站,逐步发展成村落得名铺头村。古时入峪驮炭商贾及百姓川流不息,此处是必径之路。村里店铺林立供过往商客住店休息。到此即走出了绵延百里的马壁峪尽头。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附马故里勋重唐太宗李世民赐名的村庄。后稷母亲姜嫄的故事引出的村庄千年白池,李世民兵败人困马渴其座骑特勒骠长嘶在一块巨石旁奋蹄猛趵刨出清泉哗哗,其村故名马趵泉村。

按贯例村名分类:有以姓氏命名的;有以地理位置和环境命名的;有以植物和物产命名的;有以史话传说命名的;有以良好愿望命名的;有以水和建筑命名的和其它的命名形式。

稷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编写“稷山地名故事篇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承前启示,继往开来。

阅读一篇篇村名来历,把我带进了远古的茶马古道,南来北往的商贸客栈铺头村。看到了玉壁城东魏攻城的人喊马嘶,兵临城下的刀枪霍霍,七万尸骨的彻寒。还有那美丽传说,马蹄趵下的泉涌马趵泉村。稷山县一百多个村庄,一个村庄一个故事,一个村名一段不平凡的源远溯源。读懂村名故事,了解后稷故里的古老传奇,深感生活在这里的荣幸。这是一片厚重的热土,红色的土地,“麻花并子鸡蛋枣”四宝的故乡。

村名,村庄是刻印在村民脑海里生长在心里的圣地,是他们繁洐生息建设美好家园的宝地。自豪,我的村。自豪,我的村名,我们前行的力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韩喜申,稷山太阳村人。毕业于稷山中级农职校,在稷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党员,工程师,现已退休。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多次被评为《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运城日报》《中国质量报》《小学生拼音报》等报的模范通讯员。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