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廖汉生将军受中央委派,前往成都军区指导练兵与开设干部理论训练班。在审阅训练名单时,他注意到一个名字——向轩。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干部,实际上是当年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战士,也是贺龙元帅的外甥。尽管向轩年仅10岁时便随红军长征,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却依旧保持低调,服从于现有的行政待遇。面对这种情况,廖汉生与吴克华将军深感困惑:这样的“老红军”,是否应当得到更高的尊重与待遇?向轩对于自己的要求和态度又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28年,贺满姑在一次不幸的背叛中被捕,连同她的三个孩子一起被关进了敌人的监狱。她坚贞不屈不愿泄露任何情报,虽然面临巨大的折磨,但始终没有妥协。贺满姑的丈夫贺龙早已在外征战,而她的姐姐贺英在得知消息后,凭借自己广泛的关系和非凡的毅力,最终通过贿赂监狱看守,将向轩和他的兄妹从监狱中救了出来。然而贺英费尽心力救出了孩子们,贺满姑却在被囚禁期间受尽酷刑,最终被敌人残忍杀害。
当母亲牺牲时,向轩年仅2岁,几乎没有记忆。对母亲的印象,全部来自大姨贺英和大舅贺龙的讲述。他们经常向向轩提起母亲年轻时的事,说她是一个性格刚烈、天不怕地不怕的女人,向轩听后总是自豪地说:“我也是这样。”即便对于母亲的模样和声音几乎没有印象,向轩依然深深为她的英勇感到骄傲。
在母亲牺牲之后,向轩被托付给了大姨贺英,开始了与她一同生活的日子。贺英没有子女,把向轩视如己出,亲如母子。作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贺英在战斗之余也不忘教育向轩。
她常常带着向轩在山间练习打靶,教他如何使用枪支。为了保护向轩,贺英通常将枪收得严严实实,只有在打靶时才会交给他使用。她说:“你年纪小,枪是不能随便拿的,打靶时再给你练练,不能惹祸。
1933年,敌人包围了贺英的游击队,她受伤时将向轩叫到身边,把一把手枪和装有金戒指与银元的布袋交给他,嘱咐他去找大舅贺龙报仇。当时向轩身受重伤,背上背着贺英遗物,忍痛向前奔跑。就在敌人逼近的危急时刻,小姨夫廖汉生及时赶到,带着向轩躲入了红军阵地,才得以保全性命。
在红军中向轩终于见到了大舅贺龙。面对这个失去母亲的小外甥,贺龙心情复杂,不知道该如何抉择。1934年红军重新回到湘西,贺龙带领队伍成功抓捕了当年杀害贺满姑的罪犯张恒如。贺龙让向轩和几名小战士押送张恒如回军部。
一路上向轩紧紧盯着张恒如,目光如刀。张恒如敏锐地察觉到眼前这个孩子的仇恨,他随便挑了几个问题,很快就知道这个小战士正是当年自己杀害的烈士贺满姑的儿子。张恒如并未害怕,反而故意在向轩面前炫耀,提起当年残忍杀害贺满姑的经过,甚至带着挑衅的笑容,冷嘲热讽地看着向轩。
“我当时把她的尸体挂在城门口,周围的人都围观,哈哈,真是个好景象!”张恒如得意洋洋地说道,他似乎没有察觉到周围战士们的怒火已经沸腾。几名小战士的拳头紧握,恨不得立刻将这个恶魔置之死地。
向轩的眼睛几乎要喷出火来,愤怒让他失去了理智,他一把推开战友,冲向张恒如,挥起拳头开始疯狂地攻击。在那一刻向轩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个孩子。他的双拳一次又一次地击打着张恒如的面容,仿佛要将所有的痛苦与仇恨都倾泻在这个罪犯身上。
张恒如也在不断地大笑,直到那笑声被痛苦的呻吟所取代。最终向轩找到了路边的一块石头,愤怒地将其狠狠砸向张恒如的头部。周围的几名小战士也纷纷加入了这场报仇的行动,对张恒如拳打脚踢,直到他满脸是血,昏迷不醒。
向轩停下了手,气喘吁吁地蹲在地上,疲惫和情绪的崩溃让他几乎无法支撑自己。他看着张恒如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心中空荡荡的,仿佛刚刚复仇的狂热瞬间消失殆尽。眼前的这一切让向轩心中涌起无尽的悲伤。他低下头,泪水悄悄从眼角滑落,滴落在尘土中。
仰望蓝天,向轩的思绪飘远,他仿佛看见母亲的身影,看到大姨的笑容——那是他永远无法再触碰的温暖。他从未真正忘记过母亲,也从未完全忘记过大姨的照顾,那些亲人的爱和牺牲,深深刻在了他心里。此刻站在仇敌的尸体旁,向轩的心中却没有什么喜悦,只有空荡和深深的遗憾。他知道尽管复仇完成了,但曾经的家人、亲人,已经无法再回到他的身边。
1935年长征前,贺龙一度考虑是否让向轩留在安全地带。毕竟长征艰难连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然而向轩毫不犹豫地选择跟随红军走,表明自己并不畏惧危险,只想为部队尽一份力。贺龙深受触动,最终决定带着向轩一起踏上长征之路。
当时红军队伍中的士兵大多数年轻,很多甚至只有十几岁。向轩作为其中最小的战士之一,开始了漫长的长征。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和艰险的自然环境,向轩并没有因年龄小而退缩,反而在队伍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韧。长征过程中尽管身形瘦弱,营养不良,向轩依然不放弃任何任务,他甚至常常替其他小伙伴分担重担,积极参与站岗放哨等工作。
虽然身体虚弱,向轩却在长征路上屡次承担传递情报的任务,敌人对他轻视,让他成功完成了多次重要情报的传递。他不接受任何特权,始终保持着与队伍同甘共苦的精神。在这条生死未卜的道路上,向轩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一次次克服困境,赢得了战友们的敬佩。
1936年10月,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到达陕北,结束了长征。向轩也开始在这里补习文化课,弥补长年的空白。一天毛主席路过学校,看到向轩和同学争论,注意到向轩的眼神坚定,微笑着点了点头。这一幕深深印在向轩的心里。
抗日战争爆发后,向轩随大舅贺龙加入战斗,担任八路军120师的通讯员。年仅12岁的他,已经承担起重要任务。虽然贺龙多次想把他派往前线,但因年纪太小,始终没有实现。
直到14岁向轩终于上了战场,担任358旅工兵连的连长。然而在荔北战役中,因敌我实力悬殊,向轩受了重伤,全身21处伤口,右眼几乎失明。贺龙得知后,冷静地说道:“即便向轩牺牲了,也没啥,别人的孩子都能牺牲,我们家的孩子也一样。”这番话虽冷酷,却透露出贺龙深知战争的无情和必然的牺牲。向轩没有气馁,他坚持恢复,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继续为革命而战。
1940年,向轩从抗大毕业后,积极参加解放战争,参与了宝鸡、宜川等战役。在延安,向轩学习了炮兵专业,1948年,在陕西荔北战役中,他用所学知识改造传统土炮,使其威力倍增。虽然敌军顽抗,但向轩依然带队冲锋,在战斗中受伤,右眼几乎失明,全身26处伤口,一些弹片永远留在体内。事后贺龙得知向轩受伤,表示:“别人的孩子也能牺牲,我的孩子一样。”向轩的军龄从1933年开始,因此成为“中国最小的红军战士”。
1949年初向轩随部队南下参与了举世瞩目的渡江战役。在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中,向轩所在的连队担任了先头部队的重任,肩负着突击和指引后续部队渡过长江的重要使命。战役前夜向轩精心策划了渡江行动的每一个细节,确保渡船和物资的安全。
渡江开始后,向轩的连队很快就遭遇了敌军的猛烈炮火。战况异常激烈,炮弹在江面上炸响,掀起巨大的水花。就在这时,一艘载满战士的渡船被敌人炮弹击中,剧烈的爆炸让船身摇晃,几乎要沉没。
眼看着渡船的战士们一个个被炸飞或掉入水中,向轩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江水中。水花四溅中,他迅速游到受损的渡船旁,靠着强大的毅力和敏捷的动作,他一边帮助战士们从冰冷的江水中重新爬上其他船只,一边指挥其他船只迅速调整航线,以避免更多的伤亡。
即便身处危险和混乱中,向轩始终保持冷静,指挥着连队继续推进。在他的带领下,连队不但成功渡过长江,还在第一时间建立了稳固的滩头阵地,为后续部队的渡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推进,向轩的军事生涯也在快速发展。1949年下半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脚步日益临近,向轩被选派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筹备工作。作为一名年轻的军官代表,他肩负着重要的组织工作,参与了阅兵式的详细策划和协调。他不敢丝毫懈怠,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责任心,认真学习每一个细节。
10月1日,向轩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见证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回想起自己从9岁参加革命,到成为一名连长,他的成长历程与新中国的诞生紧密相连,心中充满自豪与感慨。
1955年,中央决定授予向轩中校军衔,这标志着他在军旅生涯中取得的初步成就。经过多年奋战,他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五年后1960年,向轩凭借其在多个重要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和不懈努力,再次被晋升为上校军衔。
尽管在军事上屡创佳绩,向轩依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1979年开国中将廖汉生视察工作时遇到了向轩,得知他仅为16级行政等级时,感到十分惊讶。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向轩的职级“太低了”,似乎和他的贡献不成比例。
面对廖汉生的评价,向轩却淡然一笑,回应道:“这已经很好了,我很知足。像我这样的经历和我同行的人还有很多,我不能因为我舅舅是贺龙就搞特殊。”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省与责任感,展现了他对于自己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对集体的忠诚。
向轩的前半生充满了硝烟与战火,身处战场的枪林弹雨中,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而后半生,他则活跃在金戈铁马的年代,肩负着建设和守卫祖国的重任。他曾感慨地说:“我们老一代的付出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这句话承载着他对革命历史的深刻认知,也体现了他对先辈们血与火岁月的无悔承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