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书写着壮丽的篇章。于敏,这位被誉为 “国产土专家一号” 的著名核物理学家,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奋斗、牺牲与担当,为祖国的核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1946年,年轻的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家的命运牵动着每一个有志青年的心。在北大的校园里,于敏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天赋。在北大学习期间,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49年,他以88.46分的总成绩从物理系毕业,排名全系第一,其中三、四年级的近世代数和矩阵行列式论两门课程,更是考出了100分的满分成绩。如此优异的成绩,无疑为他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于敏继续在北大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造诣。
1951年,于敏离开北大,来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启了他的科研生涯。当时,国内在原子核理论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
然而,于敏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他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他与合作者提出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我国核物理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有望取得重要成果时,命运的齿轮发生了转向。1961年,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于敏,希望他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中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当时,中美关系紧张,美国派军舰带着核武器在我国近海示威,国家的安全面临着巨大威胁。于敏深知责任重大,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选择服从分配,放弃了自己原本的研究方向。
他坚定地说:“那时候中美关系非常紧张,美国派军舰带着核武器来我们近海示威,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
从那一刻起,于敏的名字和他的事业,一同成为了国家机密。无数个日日夜夜,他常半跪在地,埋头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为了琢磨一个问题,他和同事们常常通宵达旦。
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下,于敏带领大家不懈探索,终于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在于敏、邓稼先、王淦昌等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氢弹研究终于拨云见日。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这一震撼世界的巨响,标志着我国在核武器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用时6年3个月,英国用时4年7个月,法国用时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时2年8个月。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凝聚着于敏等科研工作者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在成功的背后,是于敏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为了研制氢弹,他对国家机密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就连他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28 年的时间里,于敏放弃了个人的名利与安逸,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事业中。他把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
1988年,于敏的身份正式被解密,这时他已62岁。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科研的执着,从未改变。他生前曾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道出了他高尚的情怀和伟大的抱负。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他的离去,是我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于敏的一生,是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默默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担当,什么是科学家的精神。
于敏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以于敏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科学态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