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们,咱都知道世界乒坛有个超厉害的成就,要是哪位选手能在连续三届世乒赛上拿下单打冠军,那就能捧回吉・盖斯特杯(女单)或者圣・勃莱德杯(男单)的复制杯,这可是无上的荣耀啊!您再瞧瞧咱中国乒乓球队,那在世界乒坛就是 “扛把子” 的存在,可即便如此,这么多年来,也就庄则栋、王楠、马龙这三位做到了,这难度,简直超乎想象,含金量那叫一个十足!
虽说连续三届夺冠困难重重,但咱国乒人才济济,能在世乒赛拿单打两连冠的队员也不少,像张继科、丁宁、樊振东,那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将。今儿个咱要聊的这位,同样拿过世乒赛男单两连冠,可名气却没那么响亮。这可能跟他所处的时代有关,也和那两连冠背后流传的 “让球传闻” 脱不了干系,他就是被称作 “一代球王” 的郭跃华。接下来,咱就一同走进郭跃华充满传奇色彩的乒乓世界。
1956 年,郭跃华出生在福建厦门,算起来,今年都 68 岁啦。回想当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他家孩子多,生活条件那叫一个艰苦。那个时候,娱乐活动少得可怜,1961 年,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勇夺男团冠军,一下子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乒乓球热潮。好多孩子都跟着练起了乒乓球,郭跃华和他哥哥的童年,基本上就是在乒乓球的陪伴下度过的。
等郭跃华上了小学,他的乒乓球技术在同学中那可是出类拔萃,就算和高年级同学切磋,也丝毫不落下风。厦门是个沿海城市,郭跃华经常在海边玩耍,这让他练就了一副健壮的体魄和强壮的腿部肌肉,好胜心也格外强烈,就连课间休息那点时间,他都要找同学来一场乒乓球较量。后来,凭借扎实的乒乓球基础,他被厦门市少体校的教练一眼相中。1965 年,年仅 9 岁的郭跃华顺利进入少体校,开始接受专业的乒乓球训练。
可谁能料到,这好日子没过多久,1966 年,厦门市少体校不知啥原因解散了。这对刚成为半职业乒乓球选手的郭跃华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他面临着是否要退役的艰难抉择。但郭跃华对乒乓球那是爱得深沉,在一位教练的推荐下,他拜入了福建乒坛老将苏立信的门下,继续追逐自己的乒乓球梦想。苏立信在福建乒坛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高手,郭跃华跟着他学习特别认真。经过两年的刻苦训练,郭跃华的实力突飞猛进。1967 年,11 岁的他成功入选福建省乒乓球集训队,正式成为一名职业乒乓球运动员。
在少体校的时候,郭跃华虽然接受过一些专业训练,但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摸索着打,走的是所谓的 “野路子”。不过这在当时也很常见,有些后来的国手,在进入国家队之前,也都是这么过来的。进入福建省集训队后,郭跃华开始接受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无论是技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抗压能力,各方面都逐步提升。他的实力如同坐火箭一般飞速增长,训练也越发刻苦。1971 年冬天,在一次放高球训练中,队友放的球越来越高,郭跃华的扣杀也越来越有力,起跳也越来越高。就在他一次高高跳起、奋力扣杀之后,落地时竟一脚踹断了三寸厚的地板,右腿也被木茬刺破,鲜血直流。换做别人,肯定得休息好几天,可郭跃华简单地消毒、包扎之后,第二天就又出现在了训练场上。就靠着这股子拼命三郎的劲头,1972 年底,他成功入选了中国少年乒乓球队。
入选中国少年乒乓球队的同年,郭跃华就跟着队伍去日本参加比赛。在这期间,时任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的徐寅生发现了他这个好苗子,对他是喜爱有加,经常亲自指导他。当时中国男乒整体实力并不弱,但在单打方面,却缺少特别突出的队员。徐寅生此前让直板正胶打法的郗恩庭改为直板反胶打法,结果郗恩庭在 1973 年世乒赛上一举夺得男单冠军。这次成功的尝试,让徐寅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郭跃华原本也是正胶打法,1973 年,徐寅生敏锐地察觉到,郭跃华更适合反胶打法,因为他觉得郭跃华完全能够打出速度和旋转,没必要走怪球手的路线。于是,在徐寅生的建议下,郭跃华开始尝试将正胶打法改为反胶打法。一开始,郭跃华心里其实是不太愿意的,但毕竟对方是国乒总教练,他也只好勉强同意。没想到,打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没过多久,他就正式入选了国家队一线队。
1973 年,第 32 届萨拉热窝世乒赛拉开帷幕。当时庄则栋退役,中国男团在比赛中失利,但好在郗恩庭发挥出色,成功斩获男单冠军,整体成绩还算不错。然而,到了 1975 年第 33 届世乒赛,中国男单的最好成绩仅为第五名,这让不少人开始对中国男乒的前景表示担忧。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乒坛发明了高吊弧圈球战术,凭借这一战术,他们称霸世界乒坛,连续拿下第 29 届、30 届世乒赛男团冠军。这种打法让很多国家的选手都难以适应,而郭跃华却一直在琢磨,如何将日本的高吊弧圈球技术与中国传统的近台快攻技术融合在一起。不仅郭跃华自己在钻研,包括徐寅生在内的国家队教练们也都在集思广益,郭跃华俨然成了教练们手中的一张秘密王牌。1977 年第 34 届世乒赛,郭跃华没有辜负教练们的期望,作为奇兵,帮助中国男乒成功夺回男团冠军。
当时的世乒赛可不单纯是一场体育赛事,还涉及到政治等多个方面。因此,赛前国乒教练组就决定,能拿到一半的冠军就可以了。一届世乒赛总共产生 7 个冠军,一半也就是三个半。考虑到当时中国队在女双项目上实力最强,于是教练组安排女队的杨莹与朝鲜队的朴英玉搭档,两人最终成功捧起波普杯。当时,中国队已经 12 年没有拿到男双冠军了,那届世乒赛男双赛场上高手如云,但中国队的梁戈亮、李振恃与陆元盛、黄亮两对组合一路过关斩将,成功会师决赛,最终梁戈亮、李振恃捧得伊朗杯。加上男女团体以及女双的半个冠军,中国队已经提前完成了赛前制定的目标。然而,在最后的男单决赛中,郭跃华遭遇了 34 岁的日本选手河野满。郭跃华虽然拿下了首局比赛,但随后却连输三局,遗憾地与冠军失之交臂。赛后,有球迷猜测这场比赛郭跃华可能存在让球行为,毕竟赛前教练组就定好了只拿三个半冠军的目标。但仔细想想,这事儿还真不好说。谁也无法预知郭跃华是否能打进男单决赛,也不知道他决赛的对手会是河野满。而且,中日两国的关系大家都清楚,国乒教练组怎么敢冒着巨大的风险让郭跃华让球呢?实际上,当时郭跃华的直板反胶打法还不够成熟,属于半成品状态。要不是当时情况特殊,谁会愿意轻易改变胶皮打法去拉弧圈呢,毕竟从小教练教的就是直板正胶快攻打法。据说,当时有英国球迷坚信郭跃华让球了,气得直接把等了几个小时才拿到的签名给撕了。
1979 年,第 35 届世乒赛来临。此时,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在乒乓球领域,队员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放手一搏,向着冠军全力冲刺。国乒上下士气高昂,信心满满地奔着包揽全部七项冠军的目标前进。可谁能想到,在团体比赛中,中国男乒意外输给了匈牙利男乒,让匈牙利队时隔 27 年再次获得男团冠军。在男单赛场上,郭跃华一路过关斩将,成功打进决赛。然而,天不遂人愿,他腿部意外受伤,而男队的队医居然没带医药箱,女队队医的药品又不够用,最终郭跃华实在支撑不住,只能无奈退赛。就这样,日本选手小野诚治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男单冠军,这也是日本截至目前最后一个获得三大赛男单冠军的队员。这届世乒赛,中国队最终获得了女团、女单、女双、混双四个冠军,实际上女队拿了三个半冠军,男队只获得了半个冠军,男队还因此被球迷嘲笑是跟着女队 “混” 的。当时,有球迷给男队写信调侃说,你们干脆别坐火车回来了,从平壤跑步回来算了。虽然输了比赛,但训练不能停,比赛还得继续,中国男乒更是化失败为动力,知耻而后勇。
1980 年,国际乒联推出了一项全新的赛事 —— 男子单打世界杯。在当时,这个比赛的知名度和受重视程度远不如现在,国乒教练组最看重的还是亚锦赛。那时的郭跃华,已经是男队单打成绩较为出色的队员,并且还被任命为国乒男队的新一届队长。因此,无论是亚锦赛还是男单世界杯,他都获得了参赛资格。结果在亚锦赛上,小将施之皓发挥出色,最终夺得男单冠军。而在男单世界杯上,郭跃华与老将李振恃一路过关斩将,成功会师决赛,最终年轻七岁的郭跃华成功捧得首届男单世界杯冠军。1981 年,25 岁的郭跃华再次获得参赛资格。不过,在男团决赛中,他并没有获得上场机会,中国队依靠蔡振华与谢赛克的出色发挥,成功将斯韦思林杯收入囊中。在男单赛场上,郭跃华再次展现出强劲的实力,一路杀进决赛,与队友蔡振华会师。原本大家都以为决赛会是一场公平竞争,各凭本事,但教练组却要求蔡振华让球给郭跃华。原因嘛,一方面是郭跃华年龄比蔡振华大,先让老队员拿冠军,下一次再轮到年轻的蔡振华;另一方面,当时国乒教练组有个计划,希望每个队员都能拿到一块金牌。所以,不仅是男单决赛,女单、女双、男双、混双等项目,只要中国队队员会师决赛,都被教练组要求让球。就这样,郭跃华拿到了男单冠军,蔡振华则获得了男双冠军。
1983 年,第 37 届世乒赛即将开打。赛前,27 岁的郭跃华就明确表示,打完这届世乒赛他就退役。最终,男单决赛的赛场上,又是郭跃华对阵蔡振华。按理说,上一届蔡振华已经让球给郭跃华了,这一届怎么着也该轮到蔡振华拿冠军了吧。可最终的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郭跃华再次夺得男单冠军。这场比赛,也成了乒乓球界多年来一直热议的未解之谜。球迷们对此事的分析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蔡振华在决赛中再次让球给郭跃华,不过很多人觉得这种说法可信度不太高;第二种,原本说好了郭跃华要让球给蔡振华,可到了赛前却没人再提这事儿,导致蔡振华心态失衡,最终输掉比赛;第三种说法是,两人真刀真枪地打,蔡振华确实技不如人,打不过郭跃华。不管是哪种原因,这场比赛之后,蔡振华与郭跃华的关系变得有些紧张,直到多年之后,两人才冰释前嫌,一笑泯恩仇。
郭跃华退役之后,先是回到家乡福建,担任体委副主任。几年后,他选择前往德国,一边打球一边做生意。1993 年,郭跃华回到国内,投身商业领域,此后的很多年,他与乒乓球的交集逐渐减少,也不知道这是否与当时已经担任国乒男队主教练的蔡振华有关。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瑞典的乒乓球传奇人物,同时也是国际乒联第一位男子大满贯得主瓦尔德内尔,在接受采访时曾公开表示:“我心中最崇敬的乒乓球运动员是郭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