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起事早期有一个心腹大将,名为谢再兴。谢再兴有勇有谋,对行军打仗很在行。1358年的时候就已经被朱元璋任命为中翼右副元帅。而且谢再兴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和朱元璋麾下大将徐达。
从龙之臣,军功显著,还属于是“皇亲国戚”,这样的人怎么会当了叛将呢?
而且,谢再兴的女儿也没有嫁给朱元璋本人或者他的儿子,明朝的皇帝们又怎么会流着他的血脉呢?

1359年,朱元璋在诸全州(浙江诸暨市)设立了枢密分院,升任谢再兴为诸全州枢密分院院判(军机事务长官)。
谢再兴在诸全州任职期间,有两个心腹在诸全州和张士诚所统的杭州之间做生意,而这一点是朱元璋明令禁止的。所以朱元璋以倒卖军机要务作为理由,杀了谢再兴这两个心腹,还把谢再兴传召到应天府(今南京)问责。
这番事情过后,谢再兴原本枢密院的职务由参军李梦庚负责,他则担任李梦庚的副手。因为此事,谢再兴心中已有不满,但毕竟是自己的属下先做错事,受到责罚也不好多说什么。

1362年,谢再兴已经重新担任了诸全州枢密分院院判。这年三月,他的同僚胡大海被叛徒所暗杀,诸全州一时风云动荡。
朱元璋当时的主要对手张士诚趁此机会,派自己的弟弟张士信率领一万多人来攻打诸全州。谁知诸全州在只有谢再兴一位主将的情况下,竟然日夜鏖战,攻打了二十九天也没有打下来。
而谢再兴在对方久攻不下的时候,派两位部下率兵在城外埋伏,自己则亲自引诱对方出城作战。此计一举功成,打败了张士信部。

但是张士诚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于是给张士信增派兵马,又来攻城。谢再兴在坚守了一个月以后,实在是无力再战,于是向浙东行省的左丞李文忠请求支援。
李文忠派遣胡德济前往诸全州支援谢再兴,谢再兴却担心胡德济所率兵太少而敌军太多,无法守下诸全州。随即又向李文忠请援。
可此时李文忠自己手中也是兵力不足,还要防备金华、兖州、处州三地的苗军叛乱,拒绝了谢再兴的增兵请求。
不过,李文忠虽然没有派兵增援谢再兴所在的诸全州,却用计谋支援了他们一番。

他谎称从南京而来前往镇守处州的大军是前往诸全州的,并派人将消息迅速散布到了诸全州附近,让张士信的部队也得以知晓。果然,张士信在听到诸全州有援军之后,还未攻打就被吓退了。这番计谋成功守住了诸全州。
不过,城虽然守住了,谢再兴心中却对李文忠产生了严重的不满,认为其根本不重视自己。
后来谢再兴回到应天府,发现自己的次女被朱元璋嫁给了徐达,不由大怒。因为此时的徐达还只是初露锋芒,论军功和实力都比不上谢再兴。朱元璋没有和自己打招呼,便将自己两个女儿给先后嫁了出去,谢再兴对朱元璋很是失望。

但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想,他认定自己日后必定会称王称帝,所以将谢再兴的大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子朱文正,这其实还是谢再兴“高攀”了。因为朱元璋此时还没有儿子,而且大哥已死,对这个失散多年的侄子是当成儿子看的。
至于徐达,虽然此时徐达还没有绽放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的光芒,但是朱元璋认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适时恰逢徐达原配妻子亡故,将谢再兴的次女嫁给徐达,在朱元璋看来这不仅是增进手下两员大将的关系,也是增进自己侄子和自己麾下大将关系的机会。

谢再兴认为自己的能力要强于徐达,而且他并没有那么尊重朱元璋,或者说他并不看好朱元璋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这份认知上的差异,还有信息沟通上的不及时,终究导致了谢再兴的反叛。
1363年,谢再兴在朱元璋和陈友谅与鄱阳湖大决战之际,反叛朱元璋,投奔了张士诚。
他认为此时投奔张士诚部,再联手陈友谅部,可以一举将朱元璋消灭掉,到时候自己就可以居高临下地对待朱元璋,就像他之前对待自己那样。
但是谢再兴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也低估了朱元璋的能力。

他反叛之后,徐达在鄱阳湖率大军大败陈友谅;而那个当初不增兵支援自己的李文忠竟然可以以少胜多,用几千兵力就打败了自己率领的数万大军。不愧是说过“用兵在于谋略,而不在于人数众多”的人,在城池附近另建一城,两城互为犄角之势以守,果然厉害。
谢再兴死前,不知道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自大,会不会后悔背叛朱元璋。

朱元璋对谢再兴的反叛很意外,他之前一直都没有察觉到。
这些日子,朱元璋东奔西走,很是忙碌。在江东桥一役打败陈友谅之后,又马不停蹄去安丰解救小明王韩林儿(红巾军领袖);营救韩林儿时,陈友谅又率大军来袭。
幸好,自己的侄子朱文正靠谱,竟然能据城坚守三个月。这为自己的反攻建立了不小的优势。
朱元璋率大军赶到之后,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最终决战。朱元璋的军队惯用小船,而陈友谅的军队善用大船,双方一时间你来我往,僵持不下。

但是陈友谅的大船毕竟船体坚固,而且各种作战器械都很完备;反观朱元璋的小船,被大船一碰就倒,一碰就碎,士卒们很难发挥出实力来。
后来朱元璋部有人想出了一条妙计:火攻。
陈友谅的大船虽然坚固,但也是木头做的。而且大船远远没有小船灵活,只要可以将对方的船只全部点燃,然后断了对方的退路,必然可以战而胜之。
朱元璋采纳了这条计策,最后本该处于劣势的小船却发挥出了灵活的优势,打败陈友谅的船队,而陈友谅也在突围的过程中被乱箭射死。朱元璋获得了大胜。

但是战后的喜悦没有持续太久,朱元璋得到消息:他视如己出的侄子朱文正,也有了叛逃之心。
朱文正心里很不平衡。
在战斗正进行的时候,朱文正无暇他顾,只想着怎样把城守住、怎样把仗打赢。
六十万人是什么概念?
朱文正看到了,也感受到了。那是密密麻麻、看不到尽头的一片人海。他们守城守了许久,滚石、油布、弓箭……不知道用了多少手段,杀了多少人,手中的长刀都已经换了好几把,但是那片人海好像丝毫没有变少。

朱文正的内心已经麻木了,只是凭着最后的一股意念在支撑着。就在他即将撑不住的时候,叔叔朱元璋终于带着大军来援了。
朱文正心神放松之后,顿时昏了过去。
醒来之后,大战还在继续。朱文正拖着疲惫的身体观察战局。然后下令出兵阻断敌方粮道,为陈友谅部的败亡又添了一把火。
胜利在即,朱文正却意外得到消息,自己的老丈人谢再兴反叛,投了张士诚。朱文正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老丈人是怎么想的,只能摇了摇头。

战后论功行赏时,朱文正踌躇满志。他此战立功颇多,据城坚守三个月简直就是不可思议,此番封赏定然少不了。
没想到,朱元璋大大地赏赐常遇春、廖永忠及诸将士,对他这个首功之臣却并未封赏。
朱文正郁闷之下,不仅陷入了自我怀疑。一会儿想是不是叔叔忌惮自己的军功,一会儿想自己是不是没有想象中那么优秀……

胡思乱想之际,他突然明白了老丈人为什么会反叛。就是因为付出之后却得不到期待的回报,哪怕是一个语言上的回应都没有。
朱文正自嘲地笑了笑:“若是如此,我不如也去投了张士诚……”
这句话恰巧被按察使李饮冰听到了,被他禀报给了朱元璋。

明明打了大胜仗,拿下了自己的主要敌人之一,但是朱元璋现在却很难开心起来。
自己的老部下谢再兴要叛逃张士诚,自己的侄子朱文正也要叛逃张士诚。自己是做了什么不得人心的事吗?
朱元璋虽然已经下令诛杀谢再兴全家,但那只是做给其他人看的,让他们知道背叛没有好下场。他至今不知道谢再兴叛逃的原因是什么。
至于朱文正,朱元璋在马皇后的开导下,有些理解了这个侄子的想法。理解之后却更加无奈了。

说白了,自己这位侄儿就是在闹小孩子脾气,就像做了好事却没有得到表扬和奖励的孩子。
但是他说的话太不合适了,尤其是在他老丈人刚刚叛逃不久,这个时间点太敏感,这个话题也太敏感。
而且,如果是私底下说一说也就罢了,偏偏被人听了去,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这种情况下,他就一定要对这个侄子做出处罚,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处罚,否则军心就会散掉。

于是朱元璋为了稳定军心,将发出“叛逃”之言的侄子免官、软禁,打算风头过去之后再放出来。
想不到的是,朱文正竟然被软禁没多久就去世了。朱元璋知道以后内心十分复杂,久久不曾说话。
之后,他将朱文正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世代传承,这也算是给了他大哥和侄子一个交代。

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事情还有很多。
他虽然处死了谢再兴及其兄弟子嗣,但是留下了谢再兴的两个女儿。其中大女儿跟随他的侄子死在了桐城,二女儿是徐达的妻子。
朱元璋对处死谢再兴全家这件事并不甚在意,而且也给自己的心腹大将徐达一个面子,所以留下了谢再兴的二女儿。
徐达和谢再兴的二女儿谢氏所生长女,被朱元璋亲自许配给了自己的四子朱棣,以联姻来笼络徐达,巩固自身的帝位。

朱元璋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朱棣会推翻自己生前布置好的政治格局,夺走朱允炆的皇帝之位。朱棣成为皇帝之后,自己曾经亲手为他选择的妻子就成了皇后,后世称为徐皇后。
谢再兴的女儿是徐皇后的生母,即,谢再兴就是徐皇后的亲外公。

朱棣之后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正是徐皇后所出,而明朝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是朱高炽的嫡系所生。
谢再兴虽然反叛了朱元璋,但是明朝16位皇帝中,除了最初的3位,剩下13位皇帝都拥有他的血脉。
这可真是能称得上是一段孽缘了。

谢再兴的反叛是因为过于自信,而朱文正生出反叛之心则是因为过于不自信。两种不同的心境,却导向了同一结果,不得不感慨一声命运的奇妙。
更加奇妙的是,背叛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谢再兴,却在某种角度也成为了明朝之“祖”。
缘,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
1. 《罪惟录》
2. 《太祖高皇帝实录》
3.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