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卷的速度和效率,中国自称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中国经济科技国防高速发展,令日本感到前所未有的沮丧。
《日本经济新闻》中国总局长桃井裕理日前发文称,继电动汽车之后,日本将在氢能领域再次败给中国,日本的产业政策有着太多的局限性,与“中国速度”、“中国模式”、中国产业链难以竞争。
桃井裕理强调,自己曾去深圳“公干”,见到了携带小纸箱的无人机在中国高楼大厦之间来回穿梭—只见在一公园配送点,一家子毫不费力的从无人机身上拿走了之前预定的某连锁餐饮店的饮料和食品。
无人机送餐业务普及已经让中国走到了世界新兴产业链的前沿,中国再在氢能源领域发力,你让依赖创新的日本人还怎么活?基于危机意识,桃井裕理必须将发生在中国的事情,一五一十完完整整的告知日本政府。
但是很遗憾,信息茧房、信息壁垒在各国普遍存在,让“志大才疏”、亲近美国的日本人承认中国比自己强大,其难度不亚于太阳打西边出来。话题回到正轨,日本名记关注中国,或预示着日中关系将发生调整。
首先,日本为了保住自己在氢能源积累的专利和优势,将尽可能的与中国竞争伙伴保持合作。
据悉,日本世界环境技研株式会社已经和四川政府签约,将斥资5000万美元,在四川的成华区建设氢动力系统设备生产和测试车间,旨在将自己的氢能源技术变现,让日本保持和中国同等的发展速度。
或在日企看来,中国是全球为数不多得以快速推广氢能源技术的国家,离开中国市场和中国政府的支持,日企握有的技术就会变得“一文不值”,于是乎,日本赶在中国突破之前,卖个好价钱,如此才不负自己在该领域的辛苦付出。
其次,日本开始重视中国的产业创新,不再像过去那般“闭塞言路”,让自己活在自我虚构的世界里。
日系车销量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就给丰田、本田、三菱等车企巨头提了个醒:如果仍和过去一样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那么不好意思,来自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冲击会让自己最终“尸骨无存”。
数据也证实了上述猜想。
据日本汽车销售协会通报,2024年日本国内新车销量只有442万辆左右,比较2023年下降了7.5%。同时日本汽车出口数据不太乐观,或只有2000万辆入账,这比较日本2000、2001年高峰期动辄超过3000万辆的销量,犹如云泥之别。
不夸张的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日本的燃油车企业,让这个依赖进出口贸易的国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毕竟日本有超过500万人围绕汽车产业过活,这部分业务被中国车企拿走,将会让日本的GDP下滑至少10%
重要的一点:美国或不会再给到日本艰难求生的机会。
诚然美日同盟关系“牢不可破”,但要涉及到同业务竞争,美国也会给到日本压力,甚至将日本企业驱逐出美国市场。日本车企不要忘了,美国正大力推进“工业产业回流”,将通过关税战、贸易战等方式,保护美国本土就业和市场。
这种情况下,日本就只能推陈出新,用所谓的“氢能源技术”打败传统的内燃机技术,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即氢能源技术的安全性有待商榷,让广大的消费者购买并驾驶氢能源汽车心里总是不踏实。
美国不给日本太多机会,日本除了向中国“靠拢”,还能有其他办法吗?
说心里话,看到日本的舆论风向微调,开始集中报道中国的科技发展,作者也是吃了一惊。因为按照以往的“历史经验”,但凡日本对中国了解多一点,那么日中发生摩擦的风险也会随之升高。
因为对于痴迷于对外扩张的日本人而言,仅蜷居于太平洋岛礁,总归是一种“憾事”,其会自然而然的盯上中国的一草一木。
打个比方,如果中国落后,中国无力据守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日本就会产生非分之想。要不然日本不会在和中国加深贸易联系的同时,积极加入美国的“亚太战略”。日本这是替自己找后路,谁强就会倾向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