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等等,别走!等我一下!”
我听到喊声,停下脚步回头一看,一位瘦瘦的姑娘正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手捧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袋子。
那是1981年的夏天,一个麦收的季节。我家贫寒,粮食不够吃,刚上高二的我毅然跟随父亲到平原找零工,补贴家用。父亲严厉地说:“儿啊,家再苦,也不能耽误你考大学,挣点生活费吧!”
我口上虽戏谑“能挣几个钱?还不够路费呢!”但心底明白,这是不可抗拒的事实,我也默默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为改变命运争一口气!
平原的麦浪翻滚,地里活多,人手紧缺。每到一村串户,父亲总会上前打听哪里需要劳力。终于,在一片黄灿灿的麦田前,我们邂逅了“张大嫂”。
五十多岁的张大嫂是村里大家熟知的“勤快人”。她家仅两亩多地,本该早早收完,可天有不测风云,家庭实属无奈:儿女在中考冲刺阶段,无人帮手。她抹着泪对父亲说:“家里实在顾不过来了……”
父亲瞅了瞅金黄色的麦穗,又看了看她的无奈神情,二话不说提起镰刀:“嫂子,这麦子交给我们父子俩!”
从清晨到烈日当头,汗水流成了河,镰刀磨出了泡,但父亲一句埋怨没说。大嫂感动地说:“家里实在没什么感谢的,只能回头请你们喝口鸡蛋汤!”
干完活,张大嫂让我们留下吃饭。然而,在吃饭时,我突然瞥见墙上贴着一张奖状,上面写着“张小芳”。
“这是您女儿吧?”我不禁问道。果然,张小芳是这个勤劳家庭的希望,她学习优异,老师说她很有望考上重点中专。
临别时,张大嫂将家中刚晒好的新麦子装进袋子里,硬塞给我们,还塞了一个小布包,说是给我上学用。父亲坚决推辞,她却坚持留下这份心意:“要不是你们,这些地里的粮食可能就烂了!”
回家后,我打开那个布包,发现里面竟是一沓干净整洁的信纸。张小芳留下一句话:“希望你也能考上大学!”
这句话,就是我昏暗日子里看到的最温暖曙光。从那时起,我更加努力学习,拼命奋斗。
那年,我靠着坚持与刻苦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成了一名老师。数年后,在一堂课后,我偶然听到有人敲门,抬头一看,是一个熟悉的身影——张小芳。
她微笑着站在门口,说:“老师,好久不见!”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1981年的夏日,那片金黄的麦浪,那双布满辛劳的泪眼,还有那份塑造我未来的温暖力量。
每年麦收季节,我都会想起张大嫂和那袋新麦子。人这一生,总会遇到弯曲和荆棘,但也正是那些善意与扶持,让生命有了转折和希望。
那袋新麦子和一沓信纸,成为我心中的一片麦浪,也成为许多年来动力的源泉。
人生不求轰轰烈烈,点滴善举皆可改变一代人。勇敢伸出援手,也许你就是那个改变他人命运的“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