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
上海的淮海中路上,有一处高大的建筑叫锦江饭店。而这个饭店的创始人却是一位女性,她名叫董竹君,她15岁嫁给督军却在29岁执意离婚。
离婚后的董竹君再未结婚。得到前夫的噩耗后,她闭门不出,难道她是为当年离婚而感到后悔吗?想要知道她的心境,还要从她的传奇一生开始讲起。
董竹君生于1900年,她的人生在12岁时急转直下。
12岁之前父亲对她的教育极为重视,识文断字,诗词歌赋她样样精通,可这一切美好的生活都在董竹君父亲病重后成为了泡影。
因为看病,家里的积蓄花光,还欠了不少外债,在不断有人上门催债后,董竹君的母亲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女儿卖给青楼。
她也知道人一进青楼这样的是非之地,这辈子就耽误了,可面对母亲的为难,董竹君还是懂事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12岁的董竹君成为了青楼的一位歌女,凭着她的机敏与曲艺的精通,她居然成了楼里的头牌,各界名流纷纷慕名而来。
当然其中不少男的都想把她带回家当个填房丫头,可对这些董竹君一一拒绝了,在她看来,青楼里卖艺不卖身,总好过那些当别人小妾任人呼来喝去的生活好。
可这一切,随着1915年一个男人的出现,董竹君的心意起了变化。
这个男人就是夏之时,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可是一位年少有为之人,而在董竹君见到他的第一面起,视线就再难移开。
夏之时来这里是因为找人谈事,因为来的次数多了,一来二去的就和董竹君接触变多了,这时夏之时发现这个女孩子和青楼里别的人都不太一样,她善于待人接物,但还是一种莫名的风骨。
或许就是因为不同,夏之时喜欢上了董竹君,他丝毫没有掩饰地表示,自己想要带她逃离这个地方,但前提是董竹君愿意。
正是这一席话,让董竹君感动不已,别人问她这个问题时,可从没有关系过她的意愿,而夏之时对她却如此尊重。
可是,她却拒绝了夏之时的重金赎身,因为她认为自己已经在这里辛苦劳作,为老板创造的财富早已是自己赎金的千百倍。
于是,一个月高峰黑的夜晚,只见董竹君褪下了自己的华丽衣服与贵重首饰,放在了房间。她换上了一席粗布衣。
没错,她趁着看守睡着,逃了出去,直奔夏之时的住处。
二人相见之时,夏之时的眼中满是激动与喜悦。
后来,在家里人的反对声中,他依旧选择迎娶董竹君。
所有人都感觉董竹君嫁给家世显赫的夏之时分明就是高攀,而董竹君却不这么认为,她还提出三点要求:要读书,要当正室,还要互相尊重。
而在那个年代,就算是接受过一些正式教育的人都不敢这样要求丈夫,可无依无靠的董竹君却有这样的气度,着实也令夏之时震惊。
于是,他把董竹君送到了日本留学,而婚后没几年一切又发生了改变。
夏之时因为跟的人不利,他的事业停滞,于是他有气没地方撒,就干脆把气撒到了董竹君的头上。
因为董竹君一连气儿生了四个女儿,夏之时就说她断了他们夏家地想活,还提出想要将女儿早早嫁人。
而此时的董竹君也逐渐清醒,夏之时不可救药的大男子主义,让她学习也只不过是觉得那样更有情趣而已。
在内心深处,夏之时根本没有将董竹君看作是一位平等的女性。
三观的不合往往比什么条件、门户更加重要,于是董竹君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29岁的她提出了离婚,带着4个女儿净身出户。
那个年代,女子带着孩子出走,这样的新闻也轰动了整个上海,从来没有一个女人能如此勇敢。
当然,这也让董竹君再次陷入了窘迫的生活中,夏之时听到董竹君提出离婚,无比震惊,他曾对其说道:“当金丝雀不好吗?非要出去撞得头破血流才肯罢休吗?”
这就是二人的三观,一个觉得女人就要待在笼中,而另一个觉得只要有不甘就要反抗。
董竹君出去后,上有年迈的老父老母,下有四个女儿,看上去就是一个死胡同。
可董竹君没有这么想,既然走投无路,我就是撞也要撞出一条。
她将身上值钱的全部典当了出去,以此作为本,在上海的闸北台架桥创立一个群益纱管厂,成为上海创厂的女性第一人。
虽然这纱管厂也能够董竹君一家7口的开销,但是这厂有一个极大的弊端,就是生逢乱世。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纱管厂就在炮火中变成了灰烬。
董竹君并没有气馁,她开始为重振纱管厂日夜奔走,谁知却被反动派盯上,去她家一阵搜索,发现了她与我党的进步人士一起创办的《进步与音乐》杂志,于是董竹君被捕入狱了。
四个月后,被放出来的董竹君发现父母接连死亡,她的纱管厂也早已没有了振兴的可能。
这时,董竹君的人生已经坍塌成了一片废墟,而她却要在废墟里开出花。
于是,她先是在上海的美华里租了一套房,母女只住一间,其余的房间都用来出租,每月还可以多十几块来生活。
生活稳定下来后,董竹君东山再起,此时一位叫李嵩高的义士知晓她的境遇后,决心资助其2000元。
正是有了这2000块的加持,董竹君在1935年开启了锦江小餐馆。
而在这个小餐馆里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董竹君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隐秘的包间,供地下党的同志使用。
董竹君也确实是一个做生意的好手,没几年锦江就成了上海名流的聚集场所,就连杜月笙、黄金荣也是这里的常客。
董竹君也是见惯各路神仙的,她待人接物游刃有余,将这生意也越做越大,还创办了《上海妇女》杂志。
新中国成立后,董竹君将自己几乎所有的积蓄一共15万美元都献给了国家。
1950年,夏之时被处决,得知前夫的死讯,董竹君感慨万千,她在房里待了一日未出,在回忆之余,更多的是后怕,如果不是离婚,她的人生怎么会这样精彩。
1951年,锦江饭店正式挂牌,这里也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宾馆。
转眼间,就到了1997年,这一年董竹君辞世,她留给子女的遗言中,最重要的2字便是“反抗”,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字才让身在泥泞的她,活成了一颗明星。
参考资料:
中国商界杂志: 《史鉴|民国“娜拉”董竹君:一个女人的创业史》
澎湃新闻: 《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