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世界杯上,球王马拉多纳仅凭一己之力,夺得了世界杯足球冠军,成为比肩贝利的“20世纪最伟大的球员之一”。这一经典之战,也被称为“一个人的世界杯”!
而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邓小平也是他的铁杆粉丝,并经常亲切地称呼他为“那个小个子”!
就在这场世界杯结束的第二年,已经83岁的邓小平,非常郑重的邀请马拉多纳来中国踢一场友谊赛。
但被马拉多纳却索要天价出场费:“不给三亿不去!”
邓小平为何要邀请马拉多纳来中国踢足球呢?马拉多纳又为何在果断拒绝后,又偷偷多次来到中国呢?这一切要从邓小平的爱好说起。
踢足球有战术邓小平的女儿曾经说过,她的父亲平生有三大爱好:足球、桥牌和游泳,而足球这个爱好是要被排在首位的。
早年,邓小平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留学法国。期间,第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巴黎举行。
此时的邓小平在法国还是半工半读的学生,法国高昂的学费和物价,让他不得不利用空闲打工赚钱。
那些年,法国巴黎环境恶劣,薪水微薄的橡胶厂、钢铁厂、汽车厂皆留下过他的汗水。尽管如此,生活依然捉襟见肘。
他唯一释放压力的途径就是看足球比赛。而近距离观看奥运足球赛场的盛况,便成了他迫切想要实现的愿望。
但梦想和现实始终是有差距的,他买不起昂贵的门票,便咬着牙错过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
但是,媒体每天都在报道:名不见经传的乌拉圭小国在赛场上是如何的神勇无敌。
先是以7:0的巨大优势战胜了欧洲劲旅南斯拉夫队,紧接着又以3:0的成绩完胜美国队。
作为一个连续两场毫无悬念大胜的超级黑马,这第三场比赛自然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一度导致比赛的票价不断高涨。
爱足球的邓小平也没有忍住,他决定去看一场现场直播。于是,邓小平跑到售票处,一看门票价格是5法郎大吃一惊,因为那是他一整天的生活费。
但他心意已决,一定要看这场比赛,便回去把自己的一件夹克衫拿到典当铺当掉,买回了这张门票。
观看比赛那天,他买的位置很高很远,但他看得十分畅快。即便后来很多年过去了,这一场比赛他仍然记忆犹新。
1927年邓小平从法国学成归来,那时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他随党来到上海。
当时的上海是政治漩涡的中心,到处是白色恐怖,遍地都是国民党的特务和军队。为了安全,人们不得不减少外出活动,邓小平也不例外。
但他为了看足球赛,多次乔装打扮跑出去,可谓是拿生命在看球。
新中国成立后,他看球就更没有节制了。有一次,邓小平因为骨折而住院,恰好这个时候有一场重要的足球对抗赛,但他一定要看转播。
于是躺在病床上看完了整场比赛的实况转播。刚看完,时任国家体委主管的贺龙来看他。邓小平开玩笑地对他说:“我什么时候才能多看几场足球比赛的转播啊!
在他担任西南局书记时,祖国新建的足球队要到重庆参加比赛。
邓小平知道后,非要缠着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让他慰问国家队员们。后来比赛时,他从日理万机的工作中抽空看了全部的四场比赛。
后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并且这次邀请赛一共邀请到了亚非拉三大洲的12支足球队。
邓小平知道后,无论如何也要去看。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他只好乔装打扮,静静地坐在最后一排。
可是还是有人认出他来,不一会观众席上便传开了。球迷们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只好硬着头皮上台说了几句。
后来,为了不影响比赛,他就只能委屈巴巴地在家看转播,拿体育馆里的教学比赛研究。
他一看足球赛,就是好几个小时不停歇。家人都打趣道:“一群人老跟着一个皮球跑,还老踢不进去,有啥好看的?”
邓小平不气不恼的说道:“球赛好看与否,跟进不进球没关系,足球比赛,讲究的是技术、战术等几个方面,而不是仅仅关注进球。”
关心国足发展邓小平对足球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同时作为国家领导,他也意识到足球作为世界上传播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之一,发展好足球,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邓小平直言:“我们的水平不高,在国际社会上比出点成绩,人家就会对我们尊重些。”
所以,他特别重视中国足球的发展,也对国足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这些意见,对当时的国足以及整个大环境,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比如1952年时,邓小平就曾表示:“希望国家足球队严格训练,打好基础,尽快培养出一批优秀教练和球员。”
1974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再次与全国体委总会、足球协会负责人提到“足球必须从娃娃开始搞起。”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快速的发展,但我们的足球依旧发展缓慢,迟迟难以冲出亚洲,多次冲击世界杯均以失败告终,为此心系中国足球的邓小平很是着急。
一年后,邓小平又再一次接见体委的工作人员并强调:“增加‘娃娃’的事,要专门写个报告,要包括军队在内!”
“我们中国足球运动要搞上去,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少年抓起。”这是邓小平经常重复的一句话。
他对此还身体力行,要求家人和周围的同志们也去看,哪怕是小朋友们的友谊赛也要让他的女儿去看。
邓小平深知振兴中国足球,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或者请几个洋人教练就能了事。必须孩子们开始,实实在在地下几年苦功夫才行。
面对国足的窘迫,邓小平指示:要建立足球特区。于是,中国第一个足球特区很快在辽宁大连成立,这也标志着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改革正式吹响号角。
在邓小平和其他领导人的多方努力下,中国足球终于在1980年再度回到世界足坛。
1985年8月11日,国际足联16岁以下世锦赛在北京成功召开。邓小平再次强调足球要从娃娃抓起。
还对当时的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表达了本次比赛能在中国举办的感激之情。
他认为这将有利于推动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而国际足联的同志们,也看出邓小平的深谋远虑。
基于这种背景,对马拉多纳佩服已久的邓小平便萌生了让他来中国踢一场友谊赛的想法。
但自从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之后,马拉多纳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声望都达到了顶峰。
而且他一个小个子,从默默无闻到捧得意甲冠军,对于鼓励每个国家的球员实在是太励志。各个国家和地区也争相邀请他,致使他的身价暴涨。
1987年,意大利工业复兴公司的董事长罗马诺·普罗迪在在华协商建造电厂时,中信集团董事长把邓小平的想法转达给了普罗迪。
并告诉普罗迪,邓小平非常喜欢足球并欣赏马拉多纳,非常希望马拉多纳能够来中国踢一场友谊赛。
如果愿意,那么届时将在北京体育场举行,将会有6亿人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到这场比赛。
普罗迪回到意大利后,便通过关系与马拉多纳见了面,并表达了中国的邀请。
但是马拉多纳对此并不在意,他说:“我的合同里没有条款说要在意大利之外的地方比赛。”
普罗迪是一个“中国通”,他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非常欣赏。并对马拉多纳讲述了踢这场比赛,将会是一件名利双收,收获更多粉丝的好机会。
但从小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马拉多纳,对此无法理解,他只说:“没有三亿,我不去!”最终,普罗迪没能够说服马拉多纳。
在当时马拉多纳的出场费对于刚刚有点起色的中国来说,的确是天文数字。
如果再算上各种招待费、行程开销及安排等,至少还额外需要500万左右的人民币,这个开销太大了,当时的中国显然无力承担,便只好作罢。
马拉多纳中国之行马拉多纳中国之行夭折,但邓小平对足球的热爱有增无减。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弱国无外交,连请一个球星都难!
他经过多年看球的经验,发现国足的种种制度上的弊端,便提出裁判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如果国内没有好的裁判培训基地,就送到国外学习。
他还提出把足球当作一个行业发展,认真学习国外的联赛和多多组织国际邀请赛。这一指导意见为后来我们举办的甲A联赛、中超联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邓小平努力的推动下,1991年,中国足协筹建了一支精英球队,共22人。
他们分别从全国各地,经过严格的考核选拔,最终脱颖而出,被送往巴西。到那里学习国际足球技术与先进理念,并由当年的健力宝公司赞助支持。
这支球队成就了李金羽、李铁、王治等一大批优秀球员,也是我们熟知的健力宝队。
2002年,国足以1:0击败阿曼,历史性地打进了世界杯决赛圈,成为中国亿万球迷的不眠之夜。
而这支中国男足的班底正是当初邓小平推动培养的少年队。
中国的足球事业在发展,国力在综合提升,我们在国际地位上也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全世界的人也都在重新认识中国,马拉多纳也不例外。
1996年的一天,媒体称马拉多纳将率领博卡青年队访华,并踢两场友谊赛。因为有中国公司与博卡青年的经纪人已经达成了合作事宜。
得知消息的中国足协马上派人打探消息的准确性。很快,便从阿根廷足协得知:阿甲博卡青年队将于近期访华,为期两周,马拉多纳本人也随队前往。
虽然此时的马拉多纳已是职业生涯的末期,个人名望也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但球王毕竟是球王,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国内球迷爱好者的沸腾和欢呼。
7月21日,马拉多纳和他的球队来到了中国。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面对成群结队的球迷和蜂拥而至的记者,他开心无比,他强烈的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
25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能够容纳6.8万人的体育馆座无虚席。马拉多纳和博卡队正式亮相,一切正如多年前邓小平说的那样,将会有六万多人现场观看他们的表演。
此次中国行,马拉多纳率队在北京和成都与国安队和全兴队打了两场友谊赛。
38岁的马拉多纳依然风采依旧,宝刀未老,球迷们终于亲眼目睹了世界级球王的赛场风范,同时也看到了国足同世界的差距。
但此时已经92岁的邓小平退休在家,由于身体原因,他不能亲自到现场目睹偶像的风范。
1997年2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与世长辞。同年,世界球王马拉多纳退役。
仿佛是天意如此,两个分别在政坛和足坛留下神话的两个小个子,却又在同一年结束辉煌,终究没能见上一面。
虽然国足目前依旧存在各种问题,但是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足球一定能在世界足坛留下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