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鲳越冬增氧法,水泥池改造术,畅销品种筛选,务必记牢

青青养殖 2025-03-28 20:54:34

在水产养殖的广阔天地里,白鲳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养殖品种。白鲳肉质鲜美,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价值。它的养殖存在着一些痛点,就像在南方湿热地区,白鲳养殖容易出现水质变差的情况。我有个南方网友分享说,他之前养白鲳时,在高温高湿的季节,池塘水质恶化得很快,导致白鲳的死亡率上升。

对于白鲳越冬来说,增氧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在北方的养殖场,冬天的气温低,水体溶氧量少。我认识的一位山东养殖场张经理,他养白鲳多年。他发现如果单纯依靠自然溶氧,在一些特殊的寒冷天气,白鲳会出现缺氧浮头现象。他经过不断摸索,发现使用微孔增氧设备效果不错。这种设备可以把氧气均匀地散布到水体的各个角落,即使在30天的低温期里,也能保证白鲳有足够的氧气。

再说说水泥池改造的事儿。在一些小型的家养或者农场养殖场景下,水泥池养殖白鲳很常见。但是水泥池如果改造不好,会影响白鲳的生长。比如说在广西的一些养殖户,他们最初的水泥池表面比较光滑,白鲳在上面游动时容易擦伤。后来他们把水泥池的内壁做了一些粗糙处理,就像缠上了一些干水草编织的网,这就减少了白鲳擦伤的情况。而且,他们在水泥池里种上了一些绿植,像狐尾藻,这种绿植生长比较旺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净化水质,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

说到绿植,在白鲳养殖的水体里种植绿植是有不少讲究的。像金鱼藻这种常见的绿植,在水温较低的环境下,比如北方的冬季室内养殖池里,它能很好地生长,释放氧气。而苦草呢,在南方的养殖场里,如果养殖池的水温较高,它能起到很好的遮荫和净化水质的作用。还有黑藻,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一些四季温差不太大的地区很适用。另外,狐尾藻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在净化水质方面表现不错,而且在南方和北方的很多养殖场景下都能生长。

在畅销品种的筛选上,这也是白鲳养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有个德州的朋友,他在做水产养殖相关的工作。他说在不同的地区,白鲳的畅销程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沿海地区的城市,消费者更倾向于新鲜、个头大的白鲳。而在内陆地区,冷冻的白鲳产品也能有不错的销量。这就需要养殖场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和消费习惯,来筛选适合当地市场的白鲳品种。而且,在3年的养殖周期里,市场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以南方的一个养殖场为例,这个养殖场位于广东的一个小渔村。他们养殖白鲳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最初,他们只是单纯地想养白鲳赚钱,没有考虑到很多细节问题。在第一年的时候,就因为没有做好越冬增氧措施,在一个比较寒冷的冬天,损失了不少白鲳。后来,他们向周边有经验的养殖户学习,开始采用微孔增氧设备,情况就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在水泥池的改造上,他们也下了功夫。他们在池边种上了菖蒲这种绿植,菖蒲的气味能够驱赶一些有害的昆虫,而且还能美化环境。

再看北方的一个养殖场,在吉林的一个养殖小区里。这里的养殖户主要面临的是冬季寒冷的问题。他们在养殖白鲳的时候,会在水泥池里铺上一层比较厚的稻草,这就像给白鲳盖了一层被子。在稻草下面,他们还设置了一些小型的增氧管道。这种管道每隔30厘米就有一个出气孔,这样就能保证水中的溶氧量。而且,他们在养殖场周围种上了一些柳树,柳树的枝条垂下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遮挡阳光,在炎热的夏季可以降低水泥池周围的温度。

说到绿植和白鲳养殖的关系,不得不提水葫芦。水葫芦在南方的一些水域里生长特别快,如果控制不好,它会疯狂繁殖,遮挡住水面,影响水体的光照和溶氧。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养殖池里,如果能把水葫芦的数量控制好,也能起到一定的净化水质的作用。不过,相比之下,狐尾藻就比较容易控制,它生长相对缓慢,而且在很多地方都能自然繁殖,不需要太多的管理。

在白鲳养殖的过程中,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养殖场还是农场,家养还是大规模养殖,都需要重视水质的管理。就像我提到的那些绿植的种植,都是为了改善水质。而且,在不同的养殖场景下,养殖的密度也是很关键的。如果养殖密度太大,白鲳会抢夺氧气和食物,容易导致生长缓慢或者生病。比如在一个200平方米的养殖池里,如果放养的白鲳数量超过了合理的范围,在夏季高温的3个月里,就可能频繁出现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白鲳养殖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挑战和应对方法。从南方的湿热到北方的干冷,从养殖场的大规模养殖到农场的小规模养殖,再到家庭小范围的养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对待,像越冬增氧、水泥池改造、品种筛选等都是关系到白鲳养殖成败的重要因素。那各位读者,在你们身边有没有一些特别的白鲳养殖方法或者遇到过什么独特的养殖问题呢?希望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