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非得有个完美的收尾吗?那可不一定。你看金庸的作品,里面遗憾可不少。
在金庸的经典作品中,角色的命运总是牵动人心。比如《天龙八部》里的萧峰,他的死让人感到惋惜,但对他来说,死亡可能是唯一的解脱方式。再看《雪山飞狐》,胡斐是否砍下那一刀,无论他做出什么选择,都能说得通。至于《神雕侠侣》,虽然杨过和小龙女最终走到了一起,但郭襄的结局却让人心疼。从《倚天屠龙记》的细节可以看出,她一生未嫁,孤独终老,命运实在令人唏嘘。
萧峰和胡斐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他们的悲剧难以避免。相比之下,郭襄其实有选择另一条路的机会。当时张君宝对她并非无情,若她愿意回头,或许能与张君宝携手,过上另一种幸福的生活。然而,金庸却给了她一个孤独的结局。这看似不公,但仔细思考原著,你会发现这样的安排其实有其内在的逻辑。金庸通过郭襄的故事,展现了人物在命运与选择之间的无奈,也让人物的结局更加真实且耐人寻味。
【一、“美好”的郭襄】
《神雕侠侣》里流传着“一见杨过误终身”的说法。在众多倾心杨过的女子中,郭襄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个。特别是和她姐姐郭芙一对比,更显得郭襄的“美好”格外突出。郭芙的性格和行为与郭襄形成鲜明反差,这让读者更加欣赏郭襄的纯真和善良。郭襄的形象在小说中显得格外耀眼,成为众多读者心中的白月光。
郭襄的外貌确实亮眼,但这不是她最特别的地方。要知道,喜欢杨过的女子个个都是大美女。郭襄真正吸引人的是她的性格。她不像其他女孩那样矫揉造作,而是直率真诚,待人接物都很有分寸。这种独特的个性,让她在众多追求者中脱颖而出,给杨过留下了深刻印象。说到底,外表再美也比不上内在的魅力,郭襄就是最好的例子。
郭芙从小被父母郭靖和黄蓉娇生惯养,养成了骄纵的性格,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完全不像个侠义之家的后人。相比之下,她妹妹郭襄的性格截然不同。郭襄为人豪爽大方,这一点从她在风陵渡口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当时,郭芙对那群江湖人士不屑一顾,而郭襄却愿意当掉自己的贵重物品,换酒请大家喝。这种性格确实让人喜欢。
她不仅心地纯良,对杨过更是情深意重。当杨过毅然跳下绝情谷的那一刻,她毫不犹豫地跟随,生死相随。随后,她使用第三枚金针许愿,这一举动让众人惊讶不已——她竟希望杨过不要再轻生。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不禁对她心生敬意与喜爱。
小时候认识的郭襄,给人感觉完美无缺,这种形象让人期待她有个圆满的收场。不过,故事的走向却出乎意料。
【二、悲凉的结局】
在金庸的笔下,当黄蓉向郭襄揭示过去的秘密时,故事的氛围暗示了一个可能的结局:小龙女可能已经不在人世。这一情节的铺陈,通过细腻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哀愁和不可避免的命运。这种情感的传递,不仅仅是对角色命运的描绘,更是对整个故事情感基调的深化。通过这样的叙述,金庸巧妙地引导读者对小龙女的命运产生共鸣,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和深度。
当年小龙女中的毒根本就没解药,而黄蓉虚构的“南海神尼”更是子虚乌有。杨过这么聪明,从黄药师那儿知道真相后,自然会觉得小龙女已经不在人世了。
俗话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杨过最终还是毫不犹豫地跳下了绝情谷。故事发展到这一步,其实郭襄还有机会和杨过在一起。因为杨过在谷底并没有找到小龙女,而郭襄又对他一片痴心,甚至愿意为他付出生命。从情理上来说,杨过完全可以回头选择郭襄,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解脱,也是给郭襄一个机会。即便两人最终走到一起,也不会有人觉得杨过背叛了小龙女,毕竟他已经尽力了。
杨过并没有放弃,他执着地继续寻找小龙女。最终,在寒潭的另一边,他成功找到了她。这样一来,郭襄就完全没了机会。
在《倚天屠龙记》里,俞莲舟曾提到郭襄的最终归宿。书中写道:“自从我师父和郭女侠在少室山下分别后,两人就再也没见过面。师父告诉我,郭女侠心里一直惦记着一个人,就是那位在襄阳城外用飞石击毙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侠杨过。郭女侠走遍天下,却始终没能再见到杨大侠。直到她四十岁那年,突然看透了一切,决定出家为尼,后来创立了峨嵋派。”
俞莲舟评价郭襄“大彻大悟”其实并不恰当。从她给徒弟取名“风陵”就能看出,她的心思一直停留在与杨过初次相遇的风陵渡口。可以说,直到她去世,杨过依然是她心中无法放下的牵挂。这也意味着,郭襄的后半生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遗憾。她无法与最爱的人相守,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相比之下,与她同时出道的张三丰活到百岁高龄,依然在武林中叱咤风云,而郭襄却早早因郁郁寡欢离开了人世。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凸显了她一生的悲剧色彩。
金庸给郭襄安排这么惨的结局,背后原因其实不复杂。说白了,郭襄这个人问题挺大的,她那些毛病藏都藏不住,最要命的是她自己还意识不到有多严重。她的很多行为,说难听点,已经算得上“坏”了,但她压根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这种性格上的缺陷,注定了她的人生不会太顺利。金庸这么写,就是要让我们看清楚,一个人如果总是我行我素,不考虑后果,最后肯定会吃大亏。郭襄的悲剧,说白了就是她自己的性格造成的。
【三、郭襄的坏】
郭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首先,她的行为方式常常显得有些叛逆,不太遵守常规。其次,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时会显得过于直接,缺乏必要的圆滑。最后,她的决策过程有时显得冲动,缺乏深思熟虑。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郭襄性格中的“问题”所在。
先说说她追杨过这事儿,到底该不该被看好呢?其实吧,陆无双、程英还有公孙绿萼她们也喜欢过杨过。但那时候情况不一样,因为杨过还没和小龙女结婚,她们跟小龙女之间就是普通的情敌关系,追杨过也没啥不妥。说白了,那时候谁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根本不用顾虑太多。
杨过和小龙女结婚后,公孙绿萼不幸离世,退出了这段感情纠葛。与此同时,陆无双和程英选择与杨过结为兄妹,彻底放下了对他的情感。然而,郭襄明知道杨过已有妻子,却依然执着地追寻他,这样的行为是否恰当呢?
对郭襄来说,没有什么比追寻真爱更让她在意。峨眉派的后人在讲述郭靖一家结局时曾提到:“襄阳城被攻破那天,郭大侠夫妇和郭破虏一起殉难,屠龙刀也不知所踪。当时郭祖师人在西川,等她赶去救家人时,已经来不及了。”这段描述清晰地展现了郭襄对家人的牵挂,以及她因未能及时赶到而留下的遗憾。
家人都在襄阳城坚守,那边的战火已经持续了很久,她却有闲情逸致四处游玩?难道在她心里,谈情说爱比家人安危更重要吗?
郭襄对杨过的感情确实很深,但她好像觉得其他人的爱情都不重要。她眼中只看得见杨过,其他人的情感似乎都显得无足轻重。这种态度让人觉得她有点忽视别人的感受。郭襄的深情让她对其他人的爱情显得漠不关心,仿佛只有她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
她对周伯通和瑛姑过去的事情看法有些偏激,她的观点让人难以理解。她曾这样说:“‘看吧!段皇爷有那么多妃子,你一个都没有,他要是真把你当朋友,就该把刘贵妃让给你啊。’”这种说法显然不合理,凭什么段皇爷妃子多,就得给周伯通一个?这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替别人做决定。
郭襄继续开导瑛姑,希望她能放下对裘千仞的仇恨。她劝说道:“既然他已经悔过,何必再揪着过去不放呢?”瑛姑听后大笑,反驳道:“小姑娘,你说得倒轻松!要是他杀的是你儿子,你还会这么想吗?”郭襄一时语塞,结巴道:“我……我哪来的儿子?”瑛姑冷笑一声,接着问:“那要是他杀的是你丈夫或情人呢?”郭襄脸一红,急忙否认:“你胡说什么,我哪有丈夫或情人?”
瑛姑的话很有道理。郭襄之所以对别人的生死漠不关心,是因为她从来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过。这种态度暴露了她的无知和冷漠。换句话说,郭襄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导致她对生命的价值认识不足。瑛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让我们看清了郭襄性格中的缺陷。
小时候看郭襄,觉得她特别讨人喜欢,主要是因为她天真烂漫,对杨过一往情深。但成年后重读金庸的原著,才意识到郭襄其实非常自我中心。金庸给她安排了一个悲惨的结局,现在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