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南韩网友扒出了汤唯最早的银屏作品《警花燕子》,她在片中的可爱搞怪部分也被剪辑出来重新传播走红,冲这股考古热情,咱也必须承认他韩网友确实对汤唯有双标的爱。《分手的决心》上映已经有阵子了,但围绕汤唯的话题持续不断,今年的汤唯,可谓是春风得意,后劲十足。

新片是曾拍出了复仇三部曲的朴赞郁,她也被冠以「大导的新晋灵感缪斯」(编剧也称角色为汤唯量身打造);且作品载誉而归,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被推至舆论中心,颁奖当晚一度让大花粉屏住呼吸;电影在韩国上映后突破了150万观影人次,夸也是南韩网友会夸,称剧中汤唯演技大发。

*徐来这个角色有种清冷、漠然、狠戾交织的神秘感,给演员的发挥空间还是挺大的汤唯接下来还有二度合作朴导的《斧头》,以及搭档孔刘的电影《仙境》,存货的成色也相当能打,看样子《分手》只是她在新赛道上的一个开始。这几年事业一直没啥起色、下凡被群嘲的汤唯,竟然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中年得意周期。可以说,汤唯算是通过「切换赛道」得到了发展机会,突破了演员瓶颈。#大花守门员直面局限性#众所周知,汤唯在风光之前经历过好几轮低谷,先是《色戒》后的两年沉寂,疲于压力汤唯选择去英国学习,后面才通过文艺片《月满轩尼诗》重回大众视野。

观众对高起点的演员期望值很高,汤唯几乎无缝衔接到漫长的职场尴尬期——做过高规格的项目,但总是差口气,不上不下。往前看,好多人啊,往后看,还有来自年轻一代的冲击。同期的大花无论在星光度还是成绩方面都可谓硕果累累,处于集齐大满贯的阶段,整个大花阵营,她的业务能力和奖运都处于绝对下风。当时汤唯手握的唯一影后奖杯,还是靠曲线救国接下的《晚秋》,拿到的百想艺术大赏最佳女主角。(当然现在回看,《晚秋》给汤唯奠定了在韩国的观众缘基础,她在南韩的人气是跨过了十年的,至少不虚。)

往后拍的《武侠》、《北京遇上西雅图1/2》、《黄金时代》、《三城记》,汤唯六提金像奖却零中,一度获封「大花守门员」。买股汤唯好像成了一件特别残酷的事,最有希望的一届,奖杯被半路杀出来的春夏摘得。唏嘘之余,我们冷静下来仔细对比同时入围的女演员,虽可惜但不亏。

汤唯自己倒也蛮能正视自己作为演员的局限性。首先她不是天赋型演员,考了三次表演系没考上,转而考导演系曲线救国。客观来说她的演技属于薛定谔的演技,需要遇到合适的角色、高手调教,比如王佳芝。王佳芝身上有种不知世事,又似乎看破一切的矛盾感,那种笨拙与慌乱,让一个带着钝感的演员去诠释,反倒恰如其分。

*这种生涩,反而让王佳芝立了起来,从神情到肢体动作都非常准确再比如《晚秋》里每一根头发丝儿都透着文艺清冷的安娜,角色需要表现出来木讷、阴沉和冷漠,某种程度上汤唯只需要保持本色演出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汤唯属于人戏合一型的女演员,比较依赖于角色气质和人设,氛围感对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强行把不合适的角色丢给这类演员就容易水土不服,甚至暴露演技短板,比如时间近一点的孙若微。播出期间网友毫不给大花守门员面子,直说这种演法和欧阳娜娜的出圈角色鹿小葵,同属一个派系。

另外的局限性,在于她的戏路。汤唯本身的气质,在贴合的电影语境下能充分和角色产生化学反应,甚至她或舒展或皱巴或慵懒沉静的状态,本身也是角色的一部分。这是作为演员的幸运,同时也是一种不幸:她能够驾驭的角色类型注定很有限,很多角色用同样云淡风轻式演法,「淡」太多了,就容易变成「呆」。(《黄金时代》萧红被诟病过“木”)好在汤唯清醒,挑片一直在巩固文艺片女王的记忆度,也许大花下凡拍电视剧是她当时顺势做的一个尝试,但她很拎得清的一点是,一旦发现不合适也不会强求自己去死嗑,还是乖乖地回到自己更舒适的位置。我们总在说演员需要不断走出舒适区,这句话不一定对每个人都适用,演艺圈也是职场,对大部分人来说,待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发光发热,成为好演员的路途上,反复试探、认识自己也非常重要。直面局限,主动减产,是演员汤唯的一种自我保护。汤唯不爱抛头露面,很擅长主动降噪,她在全网的物料都少得可怜,基本没有拍戏以外的曝光度,早几年她在杨澜的访谈节目上也说过自己更喜欢的工作节奏:不希望太忙,工作结束后最好能长时间休息,再等待下一个工作。

这种过日子的节奏,也帮助她建立了神秘感、维持中年女演员的状态,每次公开活动,面貌都特别好。

对于演戏,她深知自己没啥大的天分,依赖于好剧本,所以倒也不急于求成。倒不如保持住独一份的风格气质,这种风格不一定会让所有观众喜爱,但总有大导对这种辨识度爱不释手。#出逃名利场,反而打破职场瓶颈#接《分手的决心》之前,没有人会觉得汤唯的职业生涯还能有大的突破,但她硬生生通过切换赛道,攻破了自己的事业上限。有意思的是,大花们的事业规划与格局早就悄然发生变化,大家或多或少地在顺应市场做一些调整。拍电视剧,又或者综艺接到手软。有人做加法没有章法最后效果甚微,汤唯能够做减法便成为了一种优势。汤唯尝试新赛道,是基于对市场的思考和预判,国内好剧本不多且套路化创作,她本人呢也没啥竞争优势,市面上的商业剧本/主旋律剧本并不适合她。而且这两年电影市场连带演员都遭遇了一些困境,大花们也缺剧本,有人干脆事业停摆;小花更是翻来覆沉浸式演古偶。汤唯利用好自己可以触达的资源人脉,以及强大的语言天赋,不失为一种智慧。《分手的决心》本子和班底过硬,从题材、人设和朴导旗帜鲜明的风格来看,汤唯还是属于在垂直领域里做深耕与突破,一方面这是她熟悉的场域,演起来并不吃力,角色很吃氛围感;另一方面这个角色有多重矛盾,那些对立交叉的特质,能够勾勒出无限的可能性,发挥空间非常足。

汤唯扮演中国女人徐来,她在放映前采访提到这个角色有很多秘密,需要有表演层次,不能简单地说这次扮演了一个「蛇蝎美人」。这个角色一方面敏感脆弱,整个氛围像是氤氲着一滩水汽,但骨子里又有种坚定强悍的反差。汤唯一直对这种「神秘感」与「矛盾感」拿捏纯熟。拿下这个角色,就像挑战一道有把握的奥数题。

而且,她在这部电影里全程使用韩语演出,据韩网友评论,对首次尝试的人来说发音已经很标准,很加分。关于语言天赋,汤唯自己说全靠努力练习:

从口碑、热度和风评等各个维度来看,汤唯接下《分手的决心》可以说吃到了全方位的红利,并且这段红利期不短,接下来她还有好几部作品作为衔接,资源不断。除了外部牵线的资源,她在国内的机会也没丢,有合适的剧本她还是能抓住。对比其他人的困境,汤唯走过40+,反而迎来事业上升曲线,我觉得并不能简单地用运气来定义。某种意义上,汤唯的春风得意是有代价的,比如放弃内地高片酬高收入。中韩夫妻挺多,但双双来大陆把钱圈的也不少,大家也都知道人民币最好赚。汤唯本身的性格,也决定了她大概率不会做无效动作,保持清醒的头脑很重要。逃离聚光灯和名利场,汤唯反而打开了自己的新天地。她切换赛道,也有智慧的成分在:不凑热闹。

早年不乏有人做过新赛道的尝试,选择出国拍大导作品,李冰冰曾和全智贤合拍过《雪花秘扇》、宋慧乔在南韩不上不下的阶段,也来中国寻求过突破,上来就是王家卫的作品,后面又拍了《太平轮》,存在感一般,严格论起来也算失败案例。早几年大家勇闯好莱坞,或多或少也是有凑热闹的意思。如今国内也是,哪里火了往哪凑,大家都知道主旋律群像容易有热度且安全,于是又整齐划一一起冲。汤唯能够成功,在于不卑不亢,哪怕走上新赛道,也没有带着凑热闹的心态去拍电影,而是坚持选择自己能够掌控、有发挥的作品。与其全面开花,不如挖掘某一领域的不可替代性。面对市场保持冷静,有自控力,是演员的必修课。能够一直专注自我,也是一种能力。现实职场也是一样,任何时候都有洗牌机会,保持专注,好运气也会到来,即便它有可能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