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十五分钟,就可能彻底改变世界。设想一下,一架飞行器从上海出发,起飞后仅用一刻钟,就能抵达亚太地区的任何地方。

过去,传统航空发动机就像老马一样力不从心,效率不高,难以实现更高的飞行速度。
它们依靠燃烧航空煤油产生动力,但这种燃烧方式效率较低,能量主要用于推动涡轮叶片,再由涡轮叶片慢慢地将能量转化为飞机的推力。整个过程下来,热效率只有大约35%,作用非常有限。
信息来源:2025-02-27 16:13·大众新闻-大众日报{半小时能从上海飞到洛杉矶!全球首台,中国研制}

另一方面,液氢燃料斜爆震发动机虽然能量释放效率更高,但成本太高,而且液氢的储存也十分困难,这使得它很难被广泛应用。

中国航发团队独辟蹊径,他们没有沿用传统燃烧方式,而是采取了一种叫做“爆震燃烧”的全新思路。
这种新方法就像驾驭狂暴的能量,让它为我所用。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首次成功地使用普通航空煤油作为燃料,解决了技术难题。

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这样评价这项突破:“这好比在剧烈的飓风中点燃一支蜡烛,还要保证它稳定燃烧一样困难。”但中国航发团队做到了,意义十分重大。
这项技术的实现核心在于燃烧室入口处一个只有5毫米大小的特殊凸起结构设计。
信息来源:2025-02-26 20:48·观察者网{港媒:中国研制出全球首台以航空煤油驱动的斜爆轰发动机}

这些微小的凸起就像精密的控制装置,它们精确地引导气流分离,有效延长了爆震波的传播时间,使其从国际平均水平的5毫秒提升到100毫秒以上。
正是由于这个时间上的大幅度提升,发动机才能够持续稳定地输出动力。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解决了斜爆震发动机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显著降低了燃料消耗,节省高达80%的燃料成本。

同时,这项技术能够与现有战斗机使用的燃料系统完全兼容,这意味着可以大幅缩短新发动机投入实战部署的时间。
16马赫是怎样一种速度,通俗点说,相当于一秒钟飞驰5.5公里。从上海到洛杉矶,以前要十几个小时的航程,现在只需要半小时。

覆盖整个亚太地区,更是快到只需15分钟。这速度不只是更快,还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战争的理解。想想看,面对这样的速度,敌人的预警系统几乎失效,探测时间从几分钟缩短到只有不到20秒。
即使发现目标,也根本来不及防御。如果用航母战斗群来防御,防御范围必须扩大到2000公里以外,才能勉强有机会应对。
洲际导弹打击所需时间大幅缩短,仅为传统弹道导弹的四分之一,显著提升了实战威慑力。美国导弹防御局局长约翰·希尔承认,面对16倍音速的飞行速度,现有的“萨德”、“标准-3”等反导系统基本无法有效拦截,拦截成功率极低。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种斜爆震发动机并非只能用于单一用途,而是拥有出色的兼容性,能够胜任多种任务。
它不仅能成为高超音速导弹的强大引擎,使其射程增加到8000公里以上,还能为未来的空天飞机提供所需的动力,让“1小时到达全球任何地方”的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除此之外,它还将为中国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发提供坚实可靠的动力支撑。

未来的第六代战斗机将会结合人工智能、强大的网络连接和无人操作等前沿技术,构建极其灵活的作战模式。
届时,无人机群能够与飞行员驾驶的战斗机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这标志着现代战争将迎来颠覆性的变革。

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这让美国感到压力巨大。美国为此增加了22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专门用于研发防御高超音速武器的技术。
然而,美国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研发项目,例如HAWC,却因为发动机出现喘振问题而被迫暂停。

与此同时,中国自主研发的红旗-19高超音速防空系统已经正式装备部队,这意味着中国在高超音速领域已经具备了进攻和防御的双重能力,形成了战略优势。
回顾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变化巨大。歼-20首次试飞时,还需要依赖俄罗斯的AL-31发动机。短短几年时间,我们自主研发的涡扇-15发动机已经实现量产,并在单晶叶片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更令人瞩目的是,斜爆震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使我们在高超音速领域从落后走向领先,并有望在2025年为空天动力技术树立新的标杆。这些成就,不仅证明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也体现了国家发展航空事业的坚定决心。
过去,我们曾被人认为只会抄袭模仿。但是现在,依靠自身研发创造的能力,我们突破了技术上的限制,正在改变世界军事格局。

16马赫的速度,不仅仅是物理学上的重大进展,也象征着中国整体实力的显著增强。这项成就既需要航空煤油提供动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和强烈愿望。